中新网贵州新闻3月15日电(黄云 叶小艳)五倍子蚜虫又名倍蚜虫,是生长在五倍子果实里面的虫子。连日来,在绥阳县红河村红晟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何天生在基地里培养五倍子蚜虫,这种蚜虫在冬季寄生在苔藓上,野外寄生受气候环境影响,存活率较低,但通过人工培养,这一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何天生告诉记者,苔藓织起来之后,放蚜虫基本上是在去年的10月份左右。蚜虫属于自然迁飞,就产生在苔藓里面,这就相当于它过冬的一个寄生主。然后就要开始产卵,基本上一个蚜虫要产10-20个卵。到了今年的2到3月,我们就要将苔藓一张张收起来,放在收虫室里面。

  “将带虫蚜的苔藓拿到收虫室里面,这个就相当于虫蚜的产房,在这里面大约要待30-40天,才能结束。”据何天生介绍,他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植藓,这样团叶藓培养蚜虫的产量才高,能达到每1平方米的蚜虫产量在1万只左右,每包装100只,每1平方米就能出产蚜虫100袋。

  据了解,五倍子蚜虫在吸取树叶汁液的时候,分泌出一种酶,使树叶细胞大量增生。经过一星期,增生的树叶细胞就把蚜虫包起来,形成小型的五倍子。五倍子蚜虫继续在里面吃、住,并繁殖后代。几代以后,五倍子内的蚜虫可达数百只,五倍子也长大、成熟了。

  产业人才是发展产业的关键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人才的培养。一是积极对接省林科院、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给予我们技术的支持。二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开春以来我镇共组织3期60余人到重庆柳阳、遵义沙湾等参观学习。”挂帮红河村的宽阔镇组织委员王福恒说。

  该村在产业人才培养上下功夫的同时,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平均海拔1100米和耕种较少的土地优势,认真权衡生长环境、经济效益、生态价值等因素,通过“村级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断扩大五倍子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一起增收致富奔小康。

  在该村今年新增的种植基地里,3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蹭着植树节的好日子,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添绿荒山、造林致富,加速推进中药材五倍子产业发展。

 

  “今天栽的这块土就是我自己的,今年我拿了15亩土地出来,明年也许就要挂果,就要分红,合作社占20%,我占80%。”说起种植五倍子,大多数村民都和倪永江一样,用自己的地加入合作社一起种植。

  五倍子是红河村一张 “产业王牌”。该村在帮扶单位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全力协助下,以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为科技支撑单位,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引导推广复合经营理念,深挖原生五倍子产业潜力,逐渐将五倍子产业做了起来。2020年,该村亩产干倍达138公斤,实现亩增收2760元。

  “今年,我们这个点总面积是700亩,到目前为止已经栽了5天,共计栽了20000余株,涉及的农户是62户。”据该村副主任何国祥介绍,加上今年新种植的,该村五倍子种植面积已突破3000亩,有了自己培育的蚜虫,预计收益将有很大的提升。(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