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6日电 题:贵州江口坝梅村“蜕变记”:建设美丽乡村 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梵净山西线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村庄。这里居住着淳朴勤劳的少数民族群众,他们世代守护着这里的绿水青山。这里曾是红军胜利会师的净土,他们继承着革命战士坚强奋斗的意志。这里还有一群可歌可泣的队伍,他们时常穿梭在村庄的每个角落。这就是正在发生“蜕变”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德旺乡坝梅村。

坝梅村一角

坝梅村一角

  “生态资源”变“产业资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坝梅村坐落在梵净山西线,有1700余人,林地面积3.9万余亩、荒山1100亩,森林覆盖率达93.2%以上,主要河流水质均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这里的老老少少。

  “我现在后悔完了,当时只想到一个人找钱,没有想到让村民一起找钱。当时,有老板打电话给我,要10吨黄连(中药材),没有10吨的话,5吨也行,我没种得这么多。当时的价格是360元一斤……”说到这里,华口尖组田双洪后悔不已。他前几年在外务工,受疫情影响夫妻俩回家了。每天望着周围的茂密山林,他打起了林下种植的主意。他了解过种植黄连有钱赚又好销,于是,他在大山深处去挖野生黄连移栽到周边的树林和荒山,做起了林药产业。为了解黄连的药用价值,他把培植的野生黄连送到省林业部门检验,药用价值得到了高度的认可,更加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于是,在乡、村两级的帮助下,他从7亩扩种到了50多亩,带动了周边8户群众来一起发展。

  由于坝梅村生态的有力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大户+群众”发展模式,当地群众都储蓄了一笔不可估量的“产业资产”。目前,该村有林药200余亩,林蜂200余桶,蔬菜种植400余亩,茶叶种植1000余亩。

  “红色文化”变“红色旅游”

  “红六军团突破三道封锁线一路征战,于1934年10月7至日,在石阡甘溪遭遇24倍于我的强敌,红军被迫分成三段突围,多次进出江口县境……”在坝梅村木根坡红色教育基地,村支部书记汪学权介绍。

  由于坝梅村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再加上交通的便利,该村做起了红色旅游文章。先后争取资金700多万元,以木根坡会师旧址为核心,修复红色旅游乡村历史,保护人文自然风貌,全面提升了坝梅村红色村庄的基础设施。同时,以“忆一段‘红军史’、听一堂‘红军课’、走一次‘红军路’、唱一首‘红军歌’、吹一回‘红军号’、吃一顿‘红军餐’、悟一生‘红军魂’”为内容的“七个一”为载体,创新红色体验式教育,推动红色教育和乡村旅游深入融合,建设红色教育户外拓展基地,旅游群众不仅可以吃住游乐玩,还可以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成为了周边县市区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目前,该村建有1栋会师宾馆,有床位200个,修建了能容纳120人的会议室,承接了青年干部培训教育1期50人。建设了以水上乐园、彩虹滑道、亲子体验等项目为主坝梅村生态乐园,有农家乐(民宿)11家,有客房42间106个床位。特别是今年“五·一”期间,木根坡红色教育基地成为亲子游的热点,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

  “党员干部”变“服务专员”

  “党员干部,就是要比别人先干一步。选择了这个工作,就不要辜负组织的期望,不要让群众戳我们的脊梁骨……”每次和汪学权支书交流的时候,他总是流露出一脸的笑容。

  自去年换届后,村干部比原来减少的情况下,他们更是日以继夜的在项目工地上奔跑、在田间地头穿梭、在群众中间“生根”。 村党支部始终把“三会一课”、党员主题日、组织生活会、党员包组包户等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抓手,激发党员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全面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群众管理模式,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尽心尽力帮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扎实开展精神文明进万家活动,公开选树村里的文明家庭、热心家庭、创业家庭、卫生家庭等,通过讲故事、讲道理,影响和带动群众崇尚文明新风、争做文明新人,乡村治理效能得到提升,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正因为有这样的“服务专员”默默付出,因为有淳朴群众的默默支持,坝梅村先后荣获铜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铜仁市梵净山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先进单位、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

  “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是坝梅村的真实写照。通过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现在的坝梅村梦想已逐渐变为现实,自然风光成全了如诗如画的小山村,勾勒出了一幅宜居宜游宜业宜乐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