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2月24日电(朱邪 施平)  “营养包摆放以后,大棚高温、高湿、通风不良,以及土壤感染杂菌等,都会导致营养包污染,请大家好好查看…… ”近日,沿河自治县夹石镇三阳村村民鲁贵飞正蹲在大棚里手把手教工人们如何查看羊肚菌营养包生长情况。

  每天清晨6点多起来打理好家务,送两个孩子上学后,鲁贵飞便一头扎进大棚里,忙到下午孩子放学才收工。

  今年8月以来,村里同为“80后”的“留守妈妈”鲁贵飞和鲁月美,各自从合作社承包了10多亩地种蘑菇后,每天就起早贪黑和工人们一起干活。

  去年3月,万山区中华山村到三阳村开展村村结对帮扶,无偿援建110亩40万棒食用菌基地,年产值约300万元。对种菇一窍不通的鲁贵飞,从基地动工第一天起就一直在棚里务工,并不断向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学习种菇经验。每天有70元收入,这样带薪学技术的工作,让她既能就近就业,还能照顾家庭。

  一年半后,在家带娃的鲁月美,得知三阳村食用菌大棚需要工人,便前来“应聘”,“基地的食用菌种子和技术都是公司提供的,还是订单式销售,不愁卖不出去……”今年9月初,三阳村党支部书记杨明光对前来务工的鲁月美介绍道。

  鲁月美发现这是个前景不错的产业,决定一边在村合作社学习技术,一边承包10亩土地,建立食用菌种植基地,“边学边做,现在营养包全都放下了,如果天气好,下个月底就能开采。”鲁月美充满期待。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十四五”时期,沿河将继续统筹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强化“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人才培育,着力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

  “只要愿意吃苦,像我们这样的‘留守妈妈’在山里也能实现自身价值,关键是还能照顾娃。下一步,我将扩种规模,带动更多村里人学种菇技术与就业增收。”鲁贵飞揩着汗珠,满脸笑容地说。(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