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月30日电 (黎漓 杨紫云 记者 张伟)“110”三个简单的数字,组成了一串安全密码,它是漫长岁月中维系警民之情的“连心桥”,更是危难之际守护人民安全的“生命线”。当“110”电话响起,它能让报警人随时得到帮助,也让违法犯罪无处可逃。

  “您好!兴义市公安局,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吗?”

  “我不想活了,你们能不能给我家人带个话……”一男子在电话内不断抽泣。

  值班民警赵良晨精神一下子就紧张起来,开导中多次试图从男子口中“套”出对方所在地点,但男子都拒绝透露。

  “我比你大不了几岁,你可以叫我赵哥。要不我拿手机给你打,这样我们可以好好聊聊。”赵良晨意识到短时间内无法处理完该警情,为不继续占用报警电话,便用自己的私人电话与男子继续保持联系。

  聊天中,赵良晨了解到男子为赚“快钱”帮人“跑分”洗钱,家人知道后劝其到公安机关自首,争取宽大处理。男子则认为自己“凭本事”赚钱,不理解家人的做法,遂与家人大吵一架,酒后站在马岭河大桥上准备轻生。

  “这么晚怎么可能还有烧包谷卖。”电话里的微弱声音引起了赵良晨的注意。“烧包谷、轻生,他在马岭河大桥上!”赵良晨大喜,从桌子抓起纸和笔,写出报警人所在地点,交给身旁同事,同事会意后,立即联系桔山派出所“110快反队”赶赴现场,自己继续分散男子注意力。

  “就是他!”几分钟后,“110快反队”到达现场,赵良晨通过4G执法记录仪传回的声音确认出男子。

  “嘿!小伙子,大冷天还在桥上思考人生啊?走走走,我带你去一个暖和的地方慢慢聊。” 处警队员左手搂着男子的肩膀,右手顺势掏出手铐将轻生男子带回派出所依法处理……

  指挥中心实时观看处警画面,这要是放在“110”接处警初期,那是接警员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当时北门转盘这有人打架,我打的公安局电话。”八十七岁的李奶奶回忆九十年代报警情形时介绍,当时报一个警需要很长时间,民警到达现场处置也不是很迅速。

  几天前,李奶奶的狗走失了,李奶奶拿起电话拨通辖区民警私人电话求助,民警几分钟后就来到李奶奶家,了解情况,开展工作。“小伙子们把自己的电话印在‘连心卡’上,他们怕我把卡弄丢,还在我的手机里存进了电话号码,让我有事就给他们打电话。”说起报警电话的变迁,李奶奶脸上尽显满意。

  九十年代末,兴义市公安局第一代“110”刚刚起步,接警员要一手拿起电话,一手拿起笔在接处警登记表上记录报警内容。所以要求第一代接警员快速反应的同时,也要将城市的大街小巷熟记于心,以便能最快速度通知辖区派出所警力到场。那时候的交通工具并不发达,民警出警多是步行或骑三轮摩托车,处警效率比较低。

  从“一部电话一支笔”,到“一台电脑一根线”,发展到现在“一串数据一个大脑”,随着“数智公安”逐步推进建设应用,兴义公安在2021年建成以110指挥中心为中枢的“情报、指挥、巡逻、视频、卡口、网络”六位一体的社会治安巡逻防控机制。真正实现扁平化指挥调度和快速反应,为服务群众提供极大保障。

  “我的车被堵了,在梦乐城停车场。”

  “我电动车不见了,你们过来看看。”

  “我老婆羊水破了,麻烦你们帮帮忙。”

  ……

  电话报警、短信报警、网络报警……警务技术的不断更新,只为接警“再快一秒”,安全“再快一步”,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而热线电话也不再单纯是“110”三个简单的数字,它有可能是七位数的派出所值班电话,也有可能是十一位数的民警私人电话。

  如今,兴义市公安局110接警大厅,群众的求助铃声此起彼伏,接警员们紧盯着电脑屏幕,边询问边记录边处置。即使夜深人静之时,接警大厅依然灯火通明,一朝一夕零懈怠、一心一意零抱怨、一字一句零遗憾,兴义公安用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牵起群众求援求助的希望,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平安。(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