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黔南坚持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战疫情,不断把蓝图变为美景,把憧憬化为现实,交出了令人心潮澎湃的生动答卷。

  同圆全面小康梦 共绘乡村新图景

  五年,是奋斗的圆梦。

  千年脱贫梦,今朝终得圆。五年来,黔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举全州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全州各族干部群众以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拼搏状态,聚焦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在实践中探索了“约法三章”、“七个一”机制、“精准打法十条”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黔南战法”。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配套经验、“校农结合”模式等在全省推广。

  在黔南大地上,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2020年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贵州省2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黔南州长顺、独山、三都、荔波、平塘、罗甸6县在列,其中,三都、罗甸提前1年退出贫困县。这是黔南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全州92.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4.7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8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全省3个自治州中率先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彻底撕下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与全省、全国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成绩无法一一道来,但是百姓心中有数——

  “瑶阿哥”王小业搬出深山住进楼房,放下锄头当起导游,一家四口年均收入近7万元。“去年,荔波瑶山古寨完成了景区提质升级,实现了村落变景区、民房变民宿、用品变商品、手艺变技能、农民变演员。”如今,王小业每天都在向游客讲述着瑶山故事。

  “基地就在家门前,冬天也有活路干,一天工作9小时收入90元。”贵定县金南街道新良田村村民付科琴正在村里的粤港澳蔬菜直供基地务工,育苗、覆膜,忙得不亦乐乎。

  无数群众把手艺做成生意,从田间走向车间,从农民变成市民,“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在黔南发展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黔南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坚持不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着力在政策保障上、产业发展上、乡村建设上做好衔接,精心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新图景。

  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

  五年,是发展的刻度。

  五年来,黔南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面对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经济持续下行、各种风险交织叠加、重大疫情灾情频发的严峻考验,任务艰巨如滚石上山,越是困难叠加,州委领导越是保持超乎寻常的定力,从容应对,闯过道道关卡,实现经济发展综合测评连续5年保持全省前列,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的排位从第6位上升至第3位。

  ——黔南坚定“工业强州”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全州工业经济基本保持中高速增长。规模工业企业数量跃居全省第一,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形成了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4个百亿级产业。绿色工业化水平持续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处置率达100%以上。

  ——回顾五年农业成就,全州粮食生产安全稳定,取得新纪录。六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12个特色优势产业迅速成长,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8%,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其中,生猪规模化率排全省第一,都匀毛尖品牌价值达40.2亿元,蔬菜规模化、标准化效应进一步凸显,农业基础地位持续夯实。

  ——旅游综合效益不断凸显,荔波县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中国天眼”景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天文科普基地,体旅融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700余家商户入驻“一码游贵州”平台,旅游业发展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通过多措并举扩大内需,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消费转型提升,持续推进“黔货出山”,助力黔南农特产品风行天下,全州限上批零住餐市场主体居全省第一位,龙里快递物流园区获批国家第三批示范物流园区。

  一项项成绩背后孕育着新的辉煌,一个个项目之中生发出新的活力。创新的旗帜高扬,转型的步履铿锵。今年以来,黔南积极适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从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向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决扛起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重大政治责任,全力推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未来发展积蓄不竭动力。

  “民生温度”伸手可触 幸福底色越来越浓

  五年,是幸福的注脚。

  五年来,实现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描绘一条不断上扬的“民生幸福曲线”,是黔南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特别是“衣食住行”的平常日子,最能体验变化,印证变迁——

  “天天挑水下锅,来回要走十里坡。”龙里县冠山街道高坪村过去缺水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有水、有安全水,日子是幸福的!黔南通过实施城镇供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339处,集中供水工程5224处,惠及352.68万群众。

  近段时间,独山县的群众惊喜地发现县城内不少路段新增了露天停车位,原先存在乱停现象的马路变得井然有序,有效缓解了城区群众“停车难”问题。全州各地以解决民生难题为重点,推进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据了解,仅今年,黔南就新增和改造城镇道路58.61公里,新增建成城市公共停车位6634个。

  “现在不出都匀就能买到药,多亏了这么好的政策。”正在慢特病定点药店买药的都匀市民杨时敏说,自1999年做肾移植手术后,一直要靠肾类特殊药物进行后续治疗,20多年来她一直往返于都匀与重庆之间购药。如今,同样的药她仅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买到,个人也能就近享受到国家医保政策,每个月原价724.2元的药品,在合规报销后,医保个人账户仅支付90.43元。

  杨时敏幸福的背后,是黔南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针对慢特病患者购药难购药贵购药远难题,打造全州统一的慢特病定点药店,在全省率先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让广大患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 ……

  翻开五年来的“民生账本”——黔南提前两年实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州内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突破10万人,平塘县在全省率先实施普通高中免学费、住宿费“双免”政策;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解决百姓痛点,福泉市、长顺县获得国家表彰;深入推进平安黔南建设,平安建设考核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长期处于全省第一方阵,荔波县获“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近3万公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全省第一,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运”“组组通硬化路”,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州,率先在全国民族自治州中迈入5G时代……

  诸多“幸福”的荣誉花落黔南,全州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民生温度”伸手可触,“幸福黔南”底色越来越浓。

  改革激活新动能 开放绘就新画卷

  五年,是改革的春风。

  12月3日,黔南州·深圳市2021年产业大招商推介会在深圳市宝安区举行,会上签约项目22个,签约引资总额195.95亿元。

  12月12日,以“投资贵州 拥抱未来”为主题,2021全国优强民营企业助推贵州高质量发展大会暨2021贵商大会在贵阳开幕,黔南州现场签约了独山象屿基础材料产业园项目、福泉年产30万吨磷酸铁及3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2个项目合同投资额120亿元。

  12月14日,都匀市首个“7×24小时政务服务站”正式揭牌运行。该服务站融合了政务服务、公安、市监、社保等热门高频业务,站内设置智能政务自助终端机,只需一张身份证便可随时办理养老保险、营业执照、生活缴费、发票代开等业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找得到、跑的少、办得好”。

  这些,只是黔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出惠民果实的一个个缩影。改革、创新、开放、服务群众和市场主体,在黔南成为常态。

  深化改革方能厚积成势。五年来,黔南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深化改革涉水破冰。黔南累计推出了585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了126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改革任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等放样全省、全国。

  敞开大门才能更好发展。五年来,黔南坚持以开放添活力,对外开放硕果累累。黔南积极融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龙溪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建设加快推进,福泉经开区获批省级高新区,通过成功举办茶人会、绿博会、物流高峰论坛等重大开放活动,黔南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创新实干激起动能澎湃。五年来,黔南坚持以创新增动能,制定出台促进科技创新20条措施,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3个、省级73个,全州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和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及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山清水秀生态美 黔南奏响绿色乐章

  五年,是绿色的高歌。

  沿都香高速驱车,一路道路修长、平坦如砌;顺红水河而行,沿途清风徐徐、水草摇曳;行走黔南,仰头见蓝、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景观已是人居环境常态。

  黔南生态环境的好不仅来自老百姓的直观感受,还有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佐证:全州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2%;国省控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提升至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森林覆盖率达66%……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五年来,黔南矢志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2020年,黔南圆满承办了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四海宾朋,齐聚匀城,共庆盛会。绿化博览会的举办,不仅吸引了国际国内的目光,更是黔南、是都匀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次生动实践。

  今年,50亿元地面光伏发电基地项目落户罗甸,该基地规划建设光伏项目12个,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煤耗约50万吨,相应碳减排量110万吨以上。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的罗甸“向光而生、逐风而行”,正以清洁高效电力为首位产业,推动形成水力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四电”齐头并进的现代能源产业格局,努力打造成为区域性新能源产业基地。

  青山不语花常笑,绿水无音鸟作歌。黔南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通过实施国储林项目建设“造林添绿”,实现“国家得木材、社会得生态、群众得利益、企业得发展”的四重红利。通过大力扶植都匀毛尖、绿壳鸡蛋、火龙果等生态农业,培育“刺梨+”等特色林业产业,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产业基础、要素组合等优势,努力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征途漫漫,唯有奋斗。黔南,发展的画卷,将在接力奋斗中壮阔铺展;时代的华章,将在继往开来中镌刻永恒。(牟泗亭)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