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6月6日电 (张伟 李小艳)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积极打造“非遗”党建品牌,完善非遗人才的认定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通过新队伍、新平台、新作用,加强非遗传承。

  截至目前,施秉县域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4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11个、州级项目2个、县级项目130个。施秉县自然资源丰富,文化遗产丰厚,先后获得了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等称号,现有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3个。

  为有效推进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传承工作,施秉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支部组建非遗文化普查专项工作志愿者队伍,深度挖掘,寻根探脉,建立非遗技能人才信息库,共统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61名,扎实推进实施非遗传承人才保护与培养,充分发挥党员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施秉县于2014年设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8年组织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委员会,于2020年制定了《施秉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先后成立了县龙舟龙灯协会、苗学研究会等民间组织,并初步建成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多方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

  自2016年以来,施秉县连续7年来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巴梭芦笙节”等节庆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共20余次,覆盖群众达15万余人次,组织非遗企业参加非遗购物节等活动10余次并多次获奖,旨在营造良好的保护传承氛围,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参与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施秉县依托苗族独木龙舟节、施秉玩水龙、苗族吃新节、正月玩龙灯等非遗项目,成功举办云台山万人捕鱼节等活动,发展节事旅游,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在激发传统文化潜力的同时也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落脚点。

  为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施秉县通过依托自然文化“双遗产”金字招牌,延伸“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等文旅融合发展链条,以“施秉文旅人才”龙禄颖、蒋秀菊成功引流推广施秉“苗绣”,将非遗文化与数字文化相结合,传播打造“施秉符号”;带动了一批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增收;引导、鼓励党员学习和宣传非遗文化,依托党建活动阵地,聚焦非遗在群众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施秉县有1个省级非遗传承人研培基地、10个州级非遗传承基地、4家非遗工坊。

  施秉县通过因地制宜、分类发展、产业带头人培养等举措大力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举办“苗绣”类研修培训班2期,学员覆盖非遗传承人、工坊带头人共计60余人,县域内非遗工坊2022年度实现产值共计4172万元,吸纳就业人数2400余人,带动1300余名脱贫人员就业。

  施秉县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非遗活态传承探索更多发展路径,促进非遗融入现实生活,让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生生不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以文强旅、以旅兴文,推动资源聚合、区域整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诗”和“远方”珠联璧合,融出全域旅游新路子,有效助推施秉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