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芒,变了!

  过去,一提到坝芒,大家想到的就是最偏远的、最穷的、基础设施最差的乡。

  现在,一说起坝芒,大家看到的是产业从无到优、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坝芒,没变!

  过去,坝芒人有一股不服气、不服输的干事创业热情。

  现在,在坝芒大地,不甘落后、敢于争先的“坝芒精神”没有丝毫的减弱,依然是行动的自觉、精神的灵魂,正在坝芒生根开花。

  现在,坝芒干部风清气正的作风,也依然没有丝毫减弱。群众有所呼,干部有所应,他们以百姓心为心,迈开步子走近群众,扑下身子服务群众,进而换回真心、赢得民心。

水城村荣誉墙。

水城村荣誉墙。

  不甘落后 敢于争先勇突破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就是苦死累死,也要把蔬菜产业干起来。”这是记者在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采访时,听到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不甘落后、敢于争先’是坝芒的精神内函。”坝芒乡党委书记潘皇林说。

  走进坝河村蔬菜大坝,一排排整齐的大棚显得格外显眼,连成片的白色大棚像是给大坝穿上了一层“新衣”。

  给土地换上“新衣”,现在叫产业结构调整,但在过去,坝河村人却认为是“败家”的事。

  坝河村耕地面积7025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非常适合产业发展。

  “稻谷玉米年年种,产业发展不见动。”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制约坝河村的发展。

  说到蔬菜种植,村民黄桂香最有发言权。

  2005年,从省外打工回来的黄桂香,下定决心寻求突破。说干就干,在同村另外两个姐妹的支持下,她们流转土地共种植了25亩蔬菜。

  “你这败家媳妇,田土都种菜了,来年我们吃什么?”黄桂香的婆婆时常哭喊着劝阻她。

  “种那么多,卖不出、吃不完,看你们怎么办?”村里人也并不看好。

  面对声声指责、种种不看好,黄桂香依然选择了坚持。她的坚持得到了乡政府的支持。

  “乡里听说后,帮我们报销了蔬菜种子和肥料钱。”黄桂香说,正是这份支持,给了我足够的信心。

  第一年种蔬菜,黄桂香净利超万元,成了村里第一位吃“螃蟹”的人。第二年,坝河村蔬菜种植增加到了15户。

  由于利益好、见效快,蔬菜种植队伍人数逐年增加。现在,全村70%的家庭都参与到了其中,今天的坝河村已是麻江有名的蔬菜村,种植面积达2500亩。

  “观念改变后,过去骂我们最厉害的,现在也是种植蔬菜最多的。”黄桂香笑着说道。

  坝河村的蔬菜产业蝶变,只是坝芒人民不服气、不服输干事创业的一个缩影。行走在坝芒的村头巷尾、田间地头,蔬菜翠绿青葱,山坡草场牛羊成群,种养殖业已成为坝芒家家户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美丽的坝芒。

美丽的坝芒。

  脚踏实地 创业带富出实效

  虽已过立冬,但此时的坝芒仍是一派生机勃勃,秋冬种热火朝天。

  “感谢党委政府!才有我今天的好日子!”在水城村湾寨组村民杨化永家,记者听到最多的是他对乡、村干部工作的肯定。

  早些年,杨化永因学、因病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没技术,只能靠打零工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得知杨化永的情况后,乡、村干部轮番上阵给杨化永讲产业扶贫政策、算经济账,劝他回家参与蔬菜种植。

  “起初,我是不相信种蔬菜能赚钱的。但村干部多次上门动员,还给我送来菜苗、化肥。”杨化永激动的说,没想到第一年还真的赚到了钱。

  正是在村“两委”的帮带下,杨化永从当初的试一试,到现在每年保持15亩以上的种植规模,不仅通过发展蔬菜种植脱了贫,三个子女也考上了大学,如今还建起了小洋房。

  富带穷,强带弱。像杨化永一样,在水城村以“党员创业带富”为引路的方式带动下,涌现出种植大户22户,部分种植大户的年收入突破了10万元。

  “但是,水城村几年前的情况不是这样的。他们很早就开始发展蔬菜产业了,但由于技术、销售跟不上,群众参与度还不是很高。”坝芒乡党政办主任杨旺益感慨地说。

  “我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切实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城村党支部书记罗传彬说,通过多年的考察联系,我们已在广州、重庆、成都等地打通了销售渠道,并引导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统一回收,打消群众“只管种不管收”的顾虑。

  目前,水城村已建立起蔬菜基地示范核心区、示范带8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蔬菜种植2000余亩,带动农户1284户。由于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示范带动效果好,2020年6月,水城村党支部被贵州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2021年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早些年,我们还在为发动群众种植发愁,现在大家的积极性高了,我们更得冲在前,全力做好服务保障。”谈到荣誉时,罗传彬低调地说。

  高科技蔬菜示范园正在进一步扩建,“三社联建”数字平台等项目建设也在如火如荼推进中……这些都得益于不甘落后、敢于争先的“坝芒精神”,坝芒乡无论在服务群众方面,还是产业转型上,都在源源不断地集聚发展的正能量,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

坝芒乡高科技蔬菜示范园。

坝芒乡高科技蔬菜示范园。

  强筋健骨 提振干部精气神

  “违反纪律扣分0.5分,工作未落实扣分0.2分……”在坝芒乡政府进门大厅一侧的“坝芒乡干部绩效月公示栏”特别显眼,公示扣分情况包含班子成员在列。

  “领导和干部一样,违反纪律、工作未落实的,同罚!”坝芒乡纪委书记王应青如是说。

  随着农业现代化、蔬菜商品化的步伐不断加速推进,坝芒正努力向“西菜东送”目标迈进。这过程中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原有的工作机制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如何为乡、村干部“强筋健骨”,提振他们干事创业精气神,成为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制度事关根本,关乎长远。”坝芒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本乡实际,出台了工作目标责任管理考核办法。

  这一考核办法,堪称是全乡工作的“指挥棒”,内容涵盖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乡村振兴等内容。

  “指挥棒”明确了工作方向,更增添了动力。

  水城村党支部书记罗传彬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水城村涉及坝区面积2867亩,部分土地因交通不便难以盘活,为此,村党支部跑项目、筹资金,积极发动群众修建产业路。

  修路需占用部分群众的田土,他们闻听后“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说啥都不同意。

  怎么办?如果绕道铺设,要给村里新增更大的经济负担!

  “产业调整目标明确,盘活土地势在必行。眼前这点难题都‘拿’不下,还谈什么发展?”罗传彬和村“两委”记不清挨家挨户跑了多少遍,说了多少话,终于捂热了反对修路村民的心,他们从摇头拒绝,变成了点头赞成。

  此外,为干部“定责”“定心”,更是增强了乡、村干部的责任感,使干部逐步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

  在今年秋冬种中,乐坪村把坝区分成8个网格,乡村两级党员干部分片包干,白天入户动员、晚上入组开院坝会,仅用两周就完成了动员和种苗发放;全乡仅用20多天就完成主坝区土地翻犁工作。

  近几年来,坝芒乡以“干部管理出效率、管理干部推工作、奋发进取转作风”的工作思路,先后出台了《干部纪律管理办法》《干部绩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不断完善乡、村干部管理机制,将行为标准具体化,为干部“定规”,实现了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无论是推进产业发展,还是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最前沿,坝芒乡干部都昂扬起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精气神,形成合力奋进、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改进作风 群众利益无小事

  今年7月以来,坝芒乡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机制,为村干减负,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同。

  针对村干每周一上午都要到乡开例会,坝芒乡党委政府秉持“宁愿乡干部多跑路,也要让村干部少跑路”的理念,创新工作模式,把例会开到了村里——乡党政班子成员每周日下午开碰头会,确定下一周工作重点,形成一周工作责任清单,然后由7名乡领导带着包村工作组和工作清单到7个村开例会,将工作第一时间分解到村,月底再由各村支书、包村工作组向乡党委政府述职。经研判形成的工作清单,紧紧瞄准工作“靶心”,有效堵住了干部“不知道”“不清楚”的借口,切实破除干部的观望心态,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只有先改变自己的态度,才能改变事业的高度。”坝芒乡乡长罗先雨说。

  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身上有指标,“责任”二字深深嵌入坝芒乡、村干部的心头,并悄然衍变为干事创业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

  “我第一次去找乡领导帮助解决肥料的事,没想到第二天乡里就给我送上了门。”回想当时的情境,水城村中坝组村民罗传珍颇为感慨。

  前几年,罗传珍返乡一心想发展蔬菜种植,但由于资金有限,还缺12亩的肥料和菜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鼓起勇气找到了乡党委主要领导,说明来意和诉求。

  “没想到,书记当场答应了我的诉求。”罗传珍回忆。

  “自那以后,我已经成了乡里的常客,有事找乡、村干,他们都会第一时间给我答复,帮助我解决问题。”罗传珍说,前几天我的草莓育苗基地出现了病虫害,乡里及时帮我联系专家把脉,解了我燃眉之急。

  “我必须为党委政府点赞!”罗传珍告诉记者,这些“急难愁盼”,桩桩关乎民生,件件牵动民心。

  “道路通了,路灯亮了,环境美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了,村民们满满的幸福感。”说起水城村翁兴组的变化,村主任杨永军颇为自豪。村民们的幸福感源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也源于县乡包联干部服务地方、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开展落实。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坝芒干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办,干部操的心多了,群众的揪心事就少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提升。(作者 李田清 杨光能 姚宁 顾慧明)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