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中心景色

  中新网贵州新闻4月23日电 题:中国老“三线”城市六盘水:转型升级蓄势腾飞

  李曼 王超 记者 张伟

  因煤而建,因工而兴,因“三线”建设而荣耀的六盘水市,是贵州工业发轫地之一,“江南煤都”“十里钢城”曾造就这座城市的辉煌。

  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坚持走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促进群众持续增收两手抓、两促进的发展之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如今,六盘水“江南煤都”“中国凉都”和“生态绿都”“三都赋”的美誉正唱响海内外。

  水城铝产业集群

  提升含金量——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

  走进发耳煤业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只见操作人员一键按下,百米井下智能化生产的场景尽收眼底,同时矿井通风、压风、排水、运输、供配电等7个子系统运行数据信息,直观形象实时呈现在屏幕上。

  该矿自2018年建成西南地区第一个310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以来,建成了4个(次)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提升煤矿智能化机械化建设水平,实现安全高效绿色开发利用。矿井“两化”建设推动了矿井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减人增效、安全高效绿色生产。

  自动夹取焊钉、标牌、识别焊牌位置并把标牌有序地焊接钢捆上……在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钢轧事业部二棒线生产线上,4台自动焊牌机器人“专注”地工作着。靠着这些“秘密武器”,把工人们从高强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每次焊标牌只要35秒,自动焊接成功率达99%,填补贵州省钢铁行业利用机器人为企业服务的空白。

  经济要转型,传统产业要先行。搭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车,一批传统企业纷纷撕下“傻大黑粗”的旧标签,贴上了“智能化”的新标识。

  “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上,六盘水坚持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改造,引领煤电钢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现已实现正常生产煤矿“两化”改造全覆盖,山脚树煤矿、发耳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在贵州率先实现煤矿井下5G通信应用,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首钢水钢集团连续5年盈利,盘江煤电集团连续两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传统工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得到有力提升,逐步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

  主攻含新量——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从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到加紧建设的产业基地,从科技创新的智能制造到筑牢根基的城建工程,六盘水到处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厂房内外一片繁忙景象,凉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工业倍增行动的深入实施,是“项目为王”的生动实践。

  不论是2012年前的国发〔2012〕2号文件,还是2022年出台的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支持措施,带来一大批关联、衍生项目。

  在铝及铝加工产业园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巨型储罐里的铝液缓缓注入高炉,冷却后先被加工成闪烁着银色光泽的铝合金棒、铝线杆、铝板材等初级铝产品,再经下游企业进一步精深加工为汽车配件、电子元件、铝合金门窗等高附加值的终极产品……

  如今,水城经济开发区陆续引进了铝棒、铝板材、铝线杆及下游产业,电解铝第一轮100%就地转化,第二轮、第三轮就地转化率正不断提高,建筑型材和铝制智能家居“三链两集群”基本形成。

  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六盘水依托资源和产业基础,坚持循环绿色发展的原则,布局一批批高尖精新项目,推动纺织、新材料、新能源、旅游装备、农产品加工、物联网和现代物流等七大新兴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其中利用煤焦化工业副产品焦炉煤气,在全省率先实现第一座制氢工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加氢站投入运营、第一辆运氢管束车投入使用、第一辆氢能公交车投放运营“四个第一”;通过延长产业链,水城经开区形成省内链条最完整的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已聚集40家企业45个项目,去年产值达到94亿元;总产能30万吨的磷酸铁锂项目,第一条生产线今年上半年可建成投产。

  通过努力,2020年,六盘水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并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2021年,六盘水“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对产业‘存量’实施循环化改造,对‘增量’进行循环化构建,全面推进煤炭、电力、钢铁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并得到通报表扬。

  水城河畔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厚植含绿量——提升高质量发展颜值

  “走进六盘水,映入眼帘的是绿树繁花遍地秀色、满山葱绿青翠欲滴,最重要的是空气清新、滋润,真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这几天,前来六盘水旅游的谭力一家频频点赞六盘水,在朋友圈为六盘水点赞。

  绿色发展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翻开过去十年六盘水建设发展的历史页码,不难发现六盘水一路向绿的至臻追求。

  向绿而生的六盘水始终铭记生态阵痛伤痕,以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去产能加减法,坚定不移淘汰低效供给、低端产能,全力培育绿色高端产业,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六盘水更“惜”绿。

  逐绿而行的六盘水切身感受生态建设的甜蜜,推广绿色包装、绿色物流,倡导绿色出行,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生”融合,全市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的绿色经济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六盘水更“懂”绿。

  融绿而上的六盘水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协同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攻坚战,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打造“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宜居宜业山地城市,森林覆盖率已达62%,六盘水更“爱”绿。

  因绿而兴的六盘水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以“两园一田”建设为引领,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近400万亩,建成猕猴桃“吨产园”1万亩、平均亩产1.02吨,建成刺梨“千斤园”10万亩、最高亩产2922斤,建成茶叶“万元田”1万亩、亩均产值10320元,形成全国最大的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猕猴桃基地,六盘水更“增”绿。

  绿色的主线体现在六盘水的每个角落,生态的价值融汇在六盘水的方方面面,回眸十年,从“江南煤都”“中国凉都”再到“生态绿都”,六盘水的绿色答卷成绩斐然——市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创下连续1350天100%优良率的纪录,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在全省率先完成“十三五”绿色矿山建设任务;获批创建第二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全省第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

  当美丽山水与“两山”理念激情相遇,六盘水迎来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越来越多人涌向乡村,与青山绿水为伴;一个个民宿村、旅游村应运而生,村民摇身一变成了老板、导游,靠着家门口的风景鼓了腰包……

  十年来,六盘水依托“中国凉都”品牌,突出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两大特色,促进文旅、农旅、体旅、工旅融合发展,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经过多年的积淀,盘州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六枝、水城、钟山创建工作在全省率先通过省级验收。培育13个4A级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9家,建成了玉舍雪山滑雪场、梅花山国际滑雪场、乌蒙滑雪场等3个北纬26度以南、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天然滑雪场,不断擦亮“中国凉都”和“南国冰雪城”两张名片。

  下一步,官方将加快建设物质生活富裕富足、精神文化自信自强、生活环境宜居宜业的幸福六盘水、社会氛围和谐和睦的幸福六盘水、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幸福六盘水,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奋力谱写幸福六盘水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