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国家湿地公园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

  时序更替,万物维新,时间的指针即将转向崭新的刻度。

  回望来时路,我们欣喜地看到,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的五年来,是六盘水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

高铁开进六盘水 肖本归 摄

  高铁开进六盘水 肖本归 摄

  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五年来,面对多重挑战和难得机遇,六盘水迎难而上、担当作为,脚踏实地、苦干巧干,办成了一批增动能、利长远的大事难事,新的增长动能已然集聚,厚积薄发的坚实基础全面筑牢。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全市GDP总量956.25亿元,2017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2020年达到1339.62亿元,是2016年的1.4倍。2020年一产增加值170.79亿元,是2016年的1.36倍;二产增加值599.99亿元,是2016年的1.29倍;三产增加值568.84亿元,是2016年的1.56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完成1081.33亿元,同比增长9.7%。

  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和西部省份。2020年全市GDP同比增长4.5%,与全省持平。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增速(8.7%),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方阵。五年年均增长7.4%,分别高于全国(5.7%)、西部省份(6.6%)1.7和0.8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年均增长6.5%,二产年均增长7.3%,三产年均增长7.9%。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2.7:44.8:42.5,与2016年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4和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4.4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634元、12004元,五年年均增长8.0%、9.7%。农村居民收入快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五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城镇1.7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五年来,各市(特区、区)开足马力、加快发展。到2020年,各地生产总值均超过100亿元,最高的盘州市达到571.74亿元。盘州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西部十强县,水城区入列西部百强县,钟山区、六枝特区跻身全省经济强县行列。盘县撤县设市、水城县撤县设区,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挂牌成立。

市区好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

  市区好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

  转型升级步履铿锵

  今年6月下旬,一纸喜讯沸腾凉都——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20年度评估结果出炉,六盘水入列优秀等次。10月,六盘水又有2项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因煤而建、因工而兴,更因“三线”建设而荣耀的六盘水,九个贵州“工业第一”使其成为贵州工业发轫地之一,“江南煤都”崛起磅礴乌蒙。然而,与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在享受资源红利、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六盘水也面临生态破坏、产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

  “转型升级是我们的必修课、必答题。”六盘水市绝地突围:按照“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思路,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既让“老树发新芽”,也让“新树扎深根”,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突破“海拔高、耕地少、土地破碎、土壤贫瘠”的瓶颈,以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加快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仅猕猴桃、刺梨、茶叶三个产业总产值就接近30亿元。水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获国家首批认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端于六盘水的“三变”改革连续9次写入中央文件,成为带动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的“黄金腰带”,成为贵州乃至全国农村改革的一个样本。

  新型工业化势力强劲。工业是深植六盘水历史的基因。六盘水以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按照“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的发展方略,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条腿走路,推动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加快煤层气产业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煤电铝材、煤焦化等向高附加值延伸;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现代纺织、物联网、现代物流等“七大产业板块”,投产企业达257家,实现产值近200亿元,为实现工业大突破、再创工业新辉煌积累宝贵财富。

  旅游产业化扩面提速。凭借夏季清凉、森林覆率盖高、空气湿润且负氧离子含量高的优势,六盘水以一个“凉”字破题,念好“山”字经,唱好“融合戏”,奏好百姓富“交响曲”,旅游产业无中生有、从有变优、从优到精。“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六盘水处处都是景,四季皆可游。A级旅游景区从1个增加到28个;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从无到有,增至9个;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核心拳头产品零的突破。盘州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六枝、水城、钟山创建通过省级验收。旅游业增幅连续五年名列全省第一,呈现“井喷式”发展。

六枝落别景区一角

  六枝落别景区一角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城市建设是一个地方的形象和窗口。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砥砺奋进,笃定前行,城市建设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2020年,六盘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历经四轮城市总规划修编,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703平方公里,与第一轮相比,增长了十余倍;以人为核心,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33.8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以上。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全市“三横一纵一环”高速公路主骨架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40公里,100%行政村实现通油路(水泥路)、通客车,30户以上村民组实现100%通畅,公路密度排全省第二,成功入选“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沪昆高铁境内段、安六城际铁路建成通车,盘兴高铁开工建设,市域整体跨入高铁时代,率先成为全省第一个和全国为数不多的实现县县通高铁并全部建有高铁站房的地级市,六盘水成为名副其实的“四省立交桥”。

  三地同城步伐加快。着力构建加快推进钟山、水城、红桥和市中心城区、六枝、盘县两个“三地同城化”,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走出一条“三地同城、城乡融合、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如今,六盘水成为全省第一个无县地级市。全市103个乡镇(街道)调整为92个乡镇(街道),六枝岩脚、盘州柏果、水城发耳、钟山大湾等9个小城镇入选全国重点镇。

靓丽村庄

  靓丽村庄

  乡村振兴全面提速

  行走在六盘水的广大农村,规整有序的房屋、整洁优美的街道、绿树成荫的广场、美观大方的文化墙、欢声笑语的村民,眼睛所到之处,皆是一番幸福美好的画面,向人们展示着乡村振兴的喜人成果。

  五年来,六盘水“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两翼先行、中路突破、全面决胜、确保如期全面小康”总体思路,连续发起各类专项行动,以“五先五后”“四个三”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全力打好“四场硬仗”,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脱贫攻坚连战连捷。

  2020年,全市6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区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在贵州率先实现市域整体摆脱绝对贫困,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家成效考核连续三年为“好”,是全省唯一连续三年“好”的市州。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六盘水以“五个助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加速。

  聚焦稳定增收,助力产业振兴。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稳定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主导的农业特色产业400多万亩。

  今年共投入产业帮扶资金2.53亿元,实施产业项目72个。

  推动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振兴。以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着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61个、“贵州省卫生村”667个,实现“贵州省卫生乡镇”全覆盖。

  培育乡风文明,助力文化振兴。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全市新建图书馆、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239个,打造新时代农民讲习所1755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村居950个,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579个。

  引导智力下沉,助力人才振兴。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学、培、用,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强化党建引领,助力组织振兴。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第十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选好班子,配强队伍,优化治理,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今年以来,组建612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实现脱贫村、易扶安置社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全覆盖。

凉都大剧院

  凉都大剧院

  生态文明蔚然成风

  生态保护是西部开发的底色,也是六盘水的发展底色。六盘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唱响“江南煤都”“中国凉都”“生态绿都”“三都赋”,让六盘水的“绿”成色更足。

  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42个月保持100%,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均为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绿色贵州建设六盘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森林覆盖率62%;获批创建第二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全省第一。

  将绿色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生态全过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扎实推进清洁生产与节能降耗,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强化能源高效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利用与循环利用,增强资源利用能力。推广绿色包装、绿色物流,倡导绿色出行,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生”融合。生态绿都六盘水,正在实现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转变。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六盘水358万各族干部群众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按照省委“一二三四”和市委“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瞄准建设幸福六盘水这一愿景和推动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三大目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担当作为、奋发有为,努力为全省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 曼)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