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水城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改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村庄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农林产业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把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融为一体,重点提升和打造产业型、工矿型、文旅型、生态型、康养型“五型”村居,以“五抓五强”推进乡村振兴,描绘美丽乡村“五美”画卷。

  抓谋划强示范,规划科学布局美

  统筹整合科学谋划。立足实际,将44个引领示范型村居分为产业型、工矿型、文旅型、生态型、康养型,精准定位,精准施策,合理制定“五型”村居实施方案,科学编制“五型”村居规划;立足实际突出示范。立足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突出,矿产资源丰富等因素,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先试先行的原则,所有村居分类为引领示范型44个、重点推进型72个、夯实基础型53个,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整合资金重点推进。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分类分级推进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结合各具特色的村居发展基础,统筹整合农业农村、发改、文旅、工信等行业主管部门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力量,重点推进。

  抓党建强引领,健全组织保障美

  建立健全指挥体系。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党政分管同志为副组长,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财政、发改、文旅、工信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涉及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五型”村居打造工作的统筹指挥。组建工作专班。分块负责组织、指导“五型”村居打造,涉及乡(镇、街道)比照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强化“五型”村居打造工作的组织保障,细化打造内容,明确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人,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实行工作台账动态管理。强化协作帮扶。争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单位的支持和帮扶,每一个村居力争有一家单位或企业“一对一”帮扶,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区财政、乡村振兴、发改等涉及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配齐配强乡村两级班子。选优配强涉及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党政班子和两委班子,强化乡村两级“五型”村居打造工作的组织保障。

  抓融合强产业,一体发展康养美

  健全标准化建设机制。立足产业资源优势,加强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精细化管护机制,大力培育和引进经营主体,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逐步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抓实一体化产业发展。遵循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优化农业产业、生活居住、文化景观、休闲聚集、公共服务等功能区,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一体,打造一批聚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民俗体验、户外运动、休闲度假、经果采摘、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功能的文旅型村居。坚持长效化生态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坚持适度开发利用,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经济,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打造特色化康养基地。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居的气候条件,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民族医药、特色农业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山地运动、户外露营、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温泉水疗、避暑等康养产品,规划建设一批休闲农庄、养生度假区、养生谷、温泉度假区,建设一批集生态农产品种植、食疗、医疗保健等为一体的大健康基地,打造以康养产业为特色的康养型村居。

  抓典型强培育,乡风文明素质美

  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加强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完善村规民约,不断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通过文化墙、宣传栏、村村响广播、宣传车等媒介大力宣传村规民约。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讲习所、道德讲堂等形式开展宣传培训,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和水平,夯实群众有序有效参与乡村振兴的基础。弘扬优良传统美德。对世代传承下来的良好家风族训、乡规民约和孝道文化等资源加以收集和整理,积极弘扬;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注重培养“文化农民”,定期开展好家风、好家训评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开展环境治理行动。持续开展庭院美化建设行动,切实开展生活环境美化亮化工程行动计划,彻底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规范家禽饲养,杜绝散养乱放;根据各户的环境清理情况,进行评比,对整治达标的农户,在文明户评比上给予加星和评星,对不达标的农户给予降星摘牌,形成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推广环境治理积分制管理机制,形成制度化持久性的管理模式,促进村民自觉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抓“三变”强改革,创业增收生活美

  大力实施“三变”改革。围绕“农民富、生态美”转型,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明确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发展思路,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大力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和入股分红联结机制,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着力打造“三变”改革示范村。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推动特色农业、城市资源、文化旅游、工业企业等融入“三变”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拓宽群众收入渠道。因地制宜推进“三变”改革。做好开发利用,适度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经济,因地制宜推进“三变”改革。(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运)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