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清镇市涌现了“姨妈姊妹帮帮团”“走亲小队”“红蓝马甲花围腰”等群体,他们活跃在乡村,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在基层治理中彰显活力同时也带来“文明”的更多实践性。

  这是清镇市扎实推进农村“五治”工作的具体体现,通过“移风易俗+文明实践”项目的实施,在群众中掀起互动交流的热潮。

  “我们十几个都是街坊邻居,刚开始只是觉得跳舞能锻炼身体,后来乡亲们觉得跳得还可以,所以哪家嫁女儿接媳妇都会请我们去热闹热闹。再后来,村里倡导移风易俗我们就在节目里一起宣传,大家喜欢,宣传效果也好。”卫城镇凤山村村民杨永富自豪地说,原本的散兵现在成了“宣传队”,镇里还提供表演机会,并邀请专业老师给队员们提供教学资源、培训指导,让大家单纯的爱好变得更有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清镇市2023年以“年年有菜单、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形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9205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2万份,覆盖群众达18万人次。以节日节庆、民俗文化、邻里互助、送温暖献爱心等为主要内容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开展约200场(次)。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农村‘五治’专题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事迹巡展(演)”30余场次,全市群众性实践活动精彩纷呈。

  文明实践活动开到群众“家门口”,是清镇市近年来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到“和美乡村”自己动手建设;从赶着趟的宣传“移风易俗”益处、倡树文明新风,到“村规民约”红黑榜上不断更新的名字,一路走来,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并参与到基层治理中。

  与往年有所不同,在农村,群众将“文明乡风”越来越多融入日常。山歌中,传唱“移风易俗”;书画间,描绘“和美乡村”;田坎上,互换创业心得;凉亭里,交流家教家风。他们或是山歌爱好者、书画入门人,亦或是青年创业者、乡愁守候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是乡里乡亲、左邻右舍,是农村生活中最熟悉、最清楚问题的人。

  在王庄乡小坡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在外读书的大学生每年要利用寒暑假至少参加一次坝坝会,在外打工创业的年轻人回乡过春节的要参加一次“谏言大会”。在浙江台州三门县务工返家的村民石刚青向笔者聊到“变化”时说:“春节期间回家,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人请满月酒、搬家酒了,最开始生怕是因长期在外和乡里乡亲生疏了,后来才知道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后根据乡亲们的意见对办酒的问题有了明确。”当时在春节的“谏言大会”上,有人提出“希望村里能办个培训班,帮留守在村的孩子辅导文化”,不久,就听家人说从市里来了志愿服务队,孩子们每周都能免费学习书法。

  而今,村里利用闲置农房改造新增了“挑夫”菜馆,生意不错、政策也好,这增强了菜馆员工张丽继续在村发展的信心。“据说诚信贷款利率低,我准备去了解一下,再搞点副业。”张丽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近年来,清镇市农村宜居环境整治上以农村“五治”为发力点,全面改善农村“硬环境”、提升农村“软实力”。2024年清镇市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2023年“乡村更加宜居宜业”的成果:15个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完成;1800户宜居农房整治完成,105栋闲置农房实现盘活利用;31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和10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完成;80个村寨垃圾收集收运点改善提升,76个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收运房建成投用;700户户厕巩固提升,164户问题厕所整改完成,5座农村公厕建成投用;农村公墓新建2个、提质改造4个。此外,公共文明指数较2022年相比上升17位,在全省排17位。

  从乡村振兴角度看,人居环境不断完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升,无不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的清镇,积极探索党组织引领、群众自主发展、社会资源整合的路子,特别是在文明实践项目培育方面遵循“解决群众受困的,引导群众得益的,发展群众喜爱的”原则,在“新”上做文章,在“心”上求实效。

  正如今年4月,由村组织引导、村民组建的各类“移风易俗+文明实践”队伍以“邻”为媒,以“兴趣爱好”或“共同利益”把乡亲父老凝聚在一起,以一场“你有事,我帮忙”的互动把和睦、友善融汇在生活里,成就了一批批乡风文明的践行者、推广者,在“和美乡村”建设的道路上串联起“富”“学”“乐”“美”的美妙音符,奏响一曲关于“未来”的乐章。(饶敏 杨双琴)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