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2月28日电(记者 石小杰)“清镇市重点依托席关水厂、迎燕水厂、莲花山水厂及配套供水管网,分片构建的3条城乡供水线实现了日均供水能力达9万吨,覆盖全市7个乡镇33万余农村人口。”清镇市水务管理局局长赵先伦告诉记者,目前清镇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已超过95%。

  在距离贵州省清镇市区30多公里外的犁倭镇石牛村,网格员张连美指着自家一拧开就有清水哗哗流出的水龙头说,现在我们村里用水和城里完全一样了,水价也一样,都是2元1吨,吃的干净安全、用的方便省心。

  清镇市是贵州省贵阳市下辖的县级市,常住人口79.8万余人(含贵阳职教城入驻院校),有38.7万人生活在农村。如今在清镇农村,在饮水方面和张连美一样的已达到33万余人。随着清镇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大力推进,目前该市已有超过95%的农村人口和城区共享一张供水网络。

  “我们的主要做法就是在农村地区选择骨干水源建水厂,一个水厂可以覆盖几个乡镇,同时主供水管相互联通,从而在供水上实现互联互通互补。” 赵先伦说,清镇市的供水网目前形成了“一网三线”的格局,三条主供水管分别向3个方向延伸,又都与城区供水网连接,既实现了供水的集约化、规模化,又可以在一个地方出现水量不足时,其他地方水源及时补充。

  在“地无三里平”的贵州,很多地方都因为地势高差而“睁眼看得见,抬头走半天”。贵州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普遍存在规模小、分散、管护不到位等问题,清镇的多数乡镇也是如此,在靠近鸭池河附近的村寨,最大高差接近500米。要在清镇城乡建起同一张供水网,并不是件易事。

  “工程技术上的难题相对好解决,我们主要做法就是建高位水池,做好压力测试。关键是下决心这样做、筹措项目资金。”赵先伦告诉记者。

  为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打破城乡二元供水格局,清镇市近年来结合城乡总体规划、地形地貌、水文水情,整合7个骨干水源工程,先后投入了4.18亿元,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工程措施,实现了城市供水管网与农村供水管网的互联互通互补。

  “建设城乡一张供水网,前期一次性投入虽然大一点,但彻底解决了此前因城乡二元供水导致的政府不断重复向农村投入的问题。” 赵先伦以新建成投产的席关水厂为例说,席关水厂就建在小Ι型水库席关水库300米外,目前日供水能力为10000立方米,覆盖了该市站街镇、犁倭镇、流长乡11余万农村人口。

  “原来村里自建自管的自来水,水质无法和现在的比,价格还比现在每吨贵5角钱。” 张连美说,更重要的是现在供水方面有点什么问题,打个电话水务公司就来人维修了,只收取材料费。

  清镇市乡镇水务公司副经理的王世荣说,由于实现了供水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尽管农村供水成本要比城区高,但通过“以城补乡”,水务公司在清镇整体是盈利的,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清镇“一网三线”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可持续性。

  “清镇市计划再投入1.43亿元,启动麦格乡和红枫湖镇的两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赵先伦表示,保守一点估计,再有两年时间,清镇全市就能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