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秋日的余晖里,下课铃声打破了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九年制学校的宁静。孩子们陆续前往各个场地,在老师的指引下,开始一天的课后托管服务活动。

  学校宽敞的场地,不仅可以开展各种常规课后活动,还可以加入众多本地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等。而这些,也让学校的课后托管服务显得与众不同。

  和许多城区学校一样,下坝学校也开展了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众多课后兴趣小组,但作为一所农村学校,这里有许多乡土的特色项目,让学校的课后托管内容显得颇为不同。

  足球场上,孩子们用一根穗带系成的花棍,伴着音乐的旋律,便能跳出一段优美的花棍舞。大家灵动的身姿,自信的表情,是对这一艺术满满的喜爱。

  记者采访前一天,学校花棍舞代表队才到贵阳市参加新时代好少年表彰大会。除此之外,该特色项目还在贵阳市的众多大型活动上崭露头角。

  令老师和孩子们倍感自豪的,是老一辈花棍舞表演者,曾到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等国表演。

  采访中,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花棍舞好看,尤其花棍舞的服装更好看,得一千多一套呢。“舞蹈好看,可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初二学生宋紫嫣说。

  教授花棍舞的老师王艳,本是下坝镇谷金村的村民,因懂得花棍舞,于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引进到学校,成了一名临聘老师。

  她对记者说,花棍舞是贵阳市乌当区下坝镇一种特有传统民俗舞蹈,历史源远流长,集舞蹈与武术于一体,从人体的肩部到脚部都得到了活动,动作优美大方,律动感强,因此一直备受喜爱。

  “花棍舞在历史中世代相传,从根本上集中表达了当地人的愿望,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思想的变化,对研究历史长河中的精神追求是宝贵的历史资料。”王艳说。

  如今,学校每周有两次花棍舞正式课,加上一次兴趣课,让这一当地独特的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王艳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能让这一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下坝学校,花棍舞只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学校开展的29个课后兴趣小组中,许多都来自当地的民俗文化,充满了当地特有的泥土气息。

  在纸陶工坊,24个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地制作陶器。周围的架子上,则摆满了他们劳动结晶:龙舟、民族大团结乐器、兵马俑等。泥塑制作时间长,需要孩子们分工合作。

  “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每次上课都会排队,下课了还不想走。”美术老师吴家惠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智的部分课堂上一直在进行,因此希望这样的课程,能给孩子们关于美的训练,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力。

  在刺绣工坊,孩子们正在一针一线地学习;在根雕工坊,孩子们正手持电锯和雕刻刀等工具,聚精会神地进行雕刻创作;在一间教室里,一些孩子正在学唱布依山歌:“鸟儿要飞大山坡,鱼儿要游大江河,少年要勤学知识,长大前途才辽阔……”

  教授山歌的代课老师罗燕说,村里遇到办酒等重要场合,都会唱布依山歌,四五十岁的村民都会唱,但年轻一代会的已经很少了,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布依山歌继续传下去。

  教授根雕的王成华本职工作是学校的一名保安,因擅长山水画、书法、唢呐、芦笙等艺术,于是也被聘为孩子们的根雕老师。

  “平时就喜欢捣鼓这些东西,后来学校有需要,孩子们也喜欢,我当然很愿意教。”王成华说。

  乡村少年宫民族文化主题馆,就是开展这些课后活动后,孩子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在这里,可以看到花棍舞的各种道具,以及孩子们口中漂亮昂贵的服装,以及各种各样的纸陶雕塑画、刺绣作品、版画作品、剪纸作品、水拓画……

  而几乎每一件作品,都富有当地独特的特色。一件牧童骑着水牛踏青的簸箕画,不仅是少年眼中的艺术,更是下坝乡村生活场景的再现。

  当然,学校更是天然的展馆。在锦绣水东的文化墙上,不仅有水东文化的介绍,以及刘淑珍、宋昂等水东杰出人物代表,更挖掘了当地贡院历史;

  不仅有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中国民俗文化墙,而且正在开辟土地,打算按照班级,每个班的孩子各自在自己的园地里体会春耕秋收的乐趣;

  不仅有孔子的雕塑,还有孔子弟子命名的八角亭,甚至学校的走廊等地方,都把理念贯穿到了每一个细节……

  所有这些,用学校副校长张建飞的话说,那就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办特色学校,育儒雅人才。”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下坝学校积极落实,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托管服务。结合学校的实际,我们希望开展的项目既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又能体现当地特色。”他说。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