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20日电(王勇)近年来,贵州省开阳县高寨乡以产业为抓手,不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及人居环境治理。如今的高寨乡产业大棚整齐规划,产业项目如火如荼,闲置资源变废为宝,一幅山绿、水清、路净、村洁、户美的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产业发展装满“钱袋子”

  清晨6点,高寨村党支部书记田超走在田埂上,正在查看辣椒的挂果情况,“从育苗开始,我每天都要到基地上来看一看,有时候晚上11点我都还在基地上,”看着挂满枝丫的辣椒,田超高兴地说到。

  辣椒产业的蓬勃发展是高寨乡大步推进产业革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乡大力推进产业由“粗放”向“集中”,“传统”向“现代”,“普遍”向“专业”多维度转变,让乡村振兴产业“加速跑”,以产业振兴装满百姓“钱袋子”。

  “乡村振兴开始以来,我们依托林业资源、生态环境优势,继续推动以食用菌、金丝皇菊、辣椒种植为主,林下中药材、烤烟、生猪养殖等产业为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全乡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有效保障了土地利用增值、农民增产增收。”高寨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罗孝雄介绍道。

  “既要生态美,又要产业兴。”该乡还依托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充分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林下食用菌、林下养殖等绿色产业2200余亩,为发展产业助农增收再添新翼。

  家住久场村的姚其珍今年已经78岁了,此时她正在久场村的食用菌大棚修剪香菇,她笑呵呵地说:“孩子们都外出务工了,在家也无聊,我身体硬朗,完全可以自食其力,不用孩子们操心。一有空我就来上工,赚点零花钱,也方便照看家里,以后做不动了,也不会成为负担。”

  乡风民约鼓实“民里子”

  “先别吵先别吵,忘记咱们的村规民约咯,有事我们好好商量嘛!”这句调解员常挂在嘴边的话现在也成了村民们的口头禅。

  “万民乡风,旦暮利之。”近年来,高寨乡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把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完善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鼓实“民里子”,全面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在该乡久场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村民代表积极带头示范,严格执行村规民约。把村规民约融入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集中力量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村民切实享受乡村治理的成果,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目前,向上向善、守望相助、济困扶危的文明风尚随处可见,呈现出“厉行节约、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会和美”的良好氛围。

  “我们的村规民约通俗易懂、便于执行,自从村规民约实行以来,村规民约在潜移默化中驻扎在村民们的心中,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并形成了一股茶余饭后积极向上的“攀比”之风。”久场村党支部书记刘勇说。

  全员行动保足“美面子”

  改善人居环境,事关乡村振兴,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寨乡通过打造“逢八必扫”志愿服务品牌,签订责任书等方式,以实际行动保足乡村“美面子”,开启乡村“美颜”模式。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打造“逢八必扫”志愿服务品牌,该乡将服务范围从试点的平寨村推广到全乡,并由干部职工带头、群众自由加入的方式进行,逐渐转变成为全民参与的常态,极大的带动了周边村民的积极性。

  “最开始只有领导干部在扫,后来我们也加入了其中,现在走在哪里都是干干净净的,让全乡人民受益,真好”!高寨乡平寨村光中组村民兰有光感慨到。

  此外,高寨乡通过强化宣传引导、持续推进“门前三包”等切实举措,大力整治乡村环境卫生。同时,为进一步激发村民百姓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在“门前三包”责任牌上还设有环境卫生评比表,对做得好的村民实行奖励,努力打造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

  生态含绿,就是发展含金。此时的高寨乡,正在将多年厚积的生态基础逐步转化为经济动能,产业多样化、融合化、集聚化效应已逐渐显现,发展后劲十足。(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