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5日电 2019年8月开始,贵阳市乌当区新场镇王坝村村民蒋继福一家就彻底告别了传统的农耕模式,在家门口的蔬菜基地当起了“上班族”。

  “一家人光是打工,一个月都有6000元的收入,日子大不一样了。”蒋继福感慨地说。

  位于新场镇南面的王坝村,尽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条件,但由于缺乏产业支撑,王坝村的发展一直很难找到突破口,传统种植业一直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2019年9月,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乌当园区)开建,采取“贵阳市农投集团+乌当区五彩农投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的经营发展模式,并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收益分红、基地务工收入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层次、紧密型、共享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个个现代化的蔬菜大棚,撑起了王坝村的产业之路,也铺就了全村村民的致富之路。村民的思路在变,从前只会种地的村民,现在在家门口当起“上班族”,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

  对于村民李瑞刚来说,生活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自从2019年回到村里在蔬菜基地上班后,家里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生活开始越来越好。

  “以前在外面打工,每个月收入也就3000元左右,而且花费也多,还没法照顾老人。”李瑞刚说。听说村里要建蔬菜基地,李瑞刚果断回到了家,积极动员父母流转土地。最终,家里的8亩地全部入股到蔬菜基地,每亩地一年的流转费就有800元,每三年还要再涨100元。

  “现在,8亩地一年的流转费和分红就超过了1万元,以前辛辛苦苦种地,一年也挣不到这么多钱。”李瑞刚说,他们一家不仅支持发展蔬菜基地,还主动到基地打工,

  全家每个月的工资收入达到了7000元。

  “把产业兴起来,让群众兜里有钱,这就是我们的目标。”王坝村支书罗启文介绍,目前,全村的蔬菜保供基地面积达930亩,共有277户村民参与流转土地,每天有100多名村民在蔬菜基地务工,务工月均收入2000元以上。

  如今的王坝村,产业发展“多点开花”。

  贵阳市旅文投集团在王坝村开发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园500余亩;引进公司打造贵山百草园,打造以苗药养生体验为特色,集高品位养生度假、家庭亲子娱乐、山林运动康体、研学旅行为一体的旅游养生度假基地……

  如今的王坝村,乡村振兴“底气十足”。

  产业发展不断延伸和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多样化,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