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热情而浓烈,将赫章县海雀村山上的苍松映衬得格外耀眼。在这个海拔2300米的高山之上,翠峰连绵,天蓝风轻,粉墙黛瓦的漂亮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安详、恬静。硬化了的通组路、串户路在寨子中延伸,车辆欢快地行驶其上。

  从空中俯瞰,整个村庄宛如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演绎着这里从曾经的“苦甲天下”到现在户户小康的沧桑巨变……

  空气“打包卖” 碳票成钞票

  2022年12月,海雀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贵州大方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毕节市首笔林业碳票交易。成交的林业碳票碳减排量为2620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单价为每吨55元,成交总价为14.41万元。这笔钱存入海雀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账户,由合作社按照与农户签订的入股协议召开村民大会,决定资金的使用分配。全市首笔林业碳票交易的达成,具体而生动地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

  航拍海雀村一隅。彭博 摄

  “做梦都没想到,当年种下的树木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还给群众带来了实在的经济收益。2021年和2022年,我们村获得的国储林补助就达600多万元,根据村民的入股协议,我们把钱分到各家各户,最低的人家有一两万元,最多的人家有16万元。”谈到因绿色林海享受到的政策红利,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均福自豪地介绍。他说,当村民们领着一叠叠厚实的钞票时,有的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文均福介绍,全村森林目前绝大多数都是成材林木,据专家估算,这些林木价值上亿元。森林中的主要树种华山松已进入盛果期,每隔一年还能采收松果,全村平均每年的松果收入就有5万余元。

  如此丰厚的森林资源,让海雀人深深地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实惠,成就了他们通过绿色发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自强之路。他们视林如家,“两山”理念深深地扎根于他们心底。这片苍翠的森林,如一位敦厚的长者,默默地滋养和庇佑生于斯长于斯的淳朴村民。

  产业门路多 致富不用愁

  走出贫困迈向小康的海雀村,把目光瞄准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目标上。

  航拍海雀村一隅。彭博 摄

  海雀村驻村第一书记邓宪雄介绍,海雀引进贵州领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海雀、新丰、学堂等3个村民组实施连片种植魔芋200亩。魔芋成熟后,平均每亩可采收1000公斤,共计可采收18.75万公斤,可带动50名群众就业。

  与此同时,该村引进平山镇一家天麻公司投资400多万元,建立400亩天麻种植基地。基地按照“公司示范种植、群众参与、政府补贴”的模式,由公司提供天麻种子和技术,指导群众种植,保底回收。不仅壮大了天麻产业,还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种植基地,每天都有20多人务工,如果技术娴熟,每天可以挣160元。

  此外,该村还引进湘阴亿宏菌业有限公司与贵州贵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盘活当地30个食用菌大棚。以每个大棚800元的价格租给公司种植平菇,每年可产两季,待平菇收益后,村合作社每棒平菇提成0.5元。目前每个大棚可种植平菇1.3万棒,解决就业60余人。  

  在多措并举发展种植业的同时,海雀村还争取资金,建设300平方米的海雀村民族饰品车间。以合作社为运营主体,整合资源,集中人力、物力和技术,不但解决了海雀村民族服饰刺绣加工的村民30人就业,还保护和传承了当地民族手工艺文化。海雀村委会副主任、90后苗族女青年朱跃花,2017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加入了民族服饰产销队伍,成为其中的优秀代表。

  如今,海雀村的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空壳到富有的转变,当年的艰苦生活,已淹没在岁月的尘埃之中。

  穷窝变金窝 糠箩跳米箩

  “以前海雀是我们周边最穷的村子,我们村的女孩都不愿嫁到海雀。”2007年,从河镇乡四方村嫁到海雀村的文兴巧,成为别人口中的“憨姑娘”。可如今,文兴巧借助省委党校、市委党校海雀现场教学基地在村里办学的良好机会,把自家的住房改造为民宿,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滋滋有味。

  与文兴巧一样,村民张才美家改建的民宿有9个床位,2021年仅民宿收入就有1.4万元,今年以来已收入8600多元。她一家三口每年的收入近6万元,日子过得很舒畅。

  “这种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们海雀可以说是穷窝窝变金窝窝,嫁到海雀的媳妇也是糠箩跳米箩了。”谈起这种变化,张才美喜不自禁。

  据了解,自2020年现场教学基地开班以来,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8000人左右来到海雀,村里因势利导鼓励村民不断打造和完善民宿,如今已建起民宿28家,床位210张。客人入住,每张床位每天可以分红50元,不仅通过民宿获利,而且还可以将当地的土特产销往远方。

  自小在海雀村生活的文均福介绍,如今的海雀村,不仅家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住房,有了固定的收入,村居环境也得到了大幅度地改善。

  去年,海雀村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对民居进行提质改造;从海雀村入口处的当年贫困民居复原区处开始,建起了1700米长的竹木栅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从复原区到村卫生室,安装了100盏太阳能路灯;投入131万元,改造了1公里的河堤,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惠及60余户群众生产生活。

  “下一步,海雀村将充分发掘潜力,发展林下养殖,并选派懂经营、有兴趣的村民到四川、重庆学习烹饪技术,建立起一批有特色的农家乐,多层面满足游客吃住游购等方面的需求,我们相信海雀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谈到未来的发展,文均福信心满满。(刘燎 李肖荣 严飞)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