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月8日电(张袭江)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抓特色。近年来,织金县各乡镇(街道)立足自身自然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努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绘就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玛瑙红樱桃拓宽群众“小康路”

  “樱桃采摘步道的建设,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好事。等到樱桃花开、樱桃成熟时,游客可以沿着采摘步道,尽情地游山玩水和采摘樱桃,这样就可以增加我们这些樱桃种植户的收入。”玛瑙红樱桃种植户刘先伍说道。

  近日,走进马场镇万亩樱桃基地的龙井村河尾巴组,一条条樱桃采摘步道在山水之间纵横交错,犹如一幅幅水秀山明的自然画卷。

  马场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得天独厚的凹河资源优势,倾力打造“乌江之门·花海凹河·樱桃之乡”农旅品牌。目前,共种植玛瑙红樱桃16000亩,在中心、营上、龙井玛瑙红樱桃基地配套建设15公里采摘观光步道,新建玛瑙红樱桃交易中心4个,排洪沟治理1.8公里,助力玛瑙红樱桃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当地520户农户实现经济收入3000万元以上。

  红托竹荪撑开群众“幸福伞”

  “从搭棚到采摘我们夫妻俩全程参与,领了5万余元工资。”王晋、金恩敏小两口高兴地说,“家门口的这个产业还是好,我们不仅可以在里面务工挣钱,还可以跟着种植专家学习技术,以后自己也可以尝试着栽种红托竹荪,多一条致富的路子。”

  隆冬时节,位于织金县熊家场镇糯冲村的两扇门山挺拔的杉树林下,800多个白色节温塑料棚分梯度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大棚管理员贺行忠兴致勃勃地来到林下红托竹荪种植基地,看着刚采摘的“金蛋蛋”,他高兴地笑了起来。

  熊家场镇精准聚焦产业发展重点,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构建“以林养荪、以荪养林、荪药替种、循环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林下进行竹荪和中药材轮换种植,以竹荪和中药材轮换种植更好促进森林资源保护,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走出一条“不砍树,能致富”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目前,全镇共种植林下红托竹荪150余亩,带动100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红尖叶莴笋鼓起群众“钱袋子”

  “以前想出去打工,但年龄大,离家也远,自从莴笋种植基地建立以后,我不仅能在家门口干活,还能照顾孙子,一天还能挣100元钱呢!”59岁的务工群众吴显芬笑着说,“现在我家流转土地费和务工费加起来有7000余元。”

  近日,走进化起镇红尖叶莴笋种植基地,务工群众有的正忙着给莴笋施肥、浇水,有的则对栽种莴笋苗进行封口保证存活率,展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冬种美丽画卷。

  化起镇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地理条件,发展特色红尖叶莴笋种植产业,采取“党建+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拓展订单式销售渠道,有效规避经营风险,确保群众利益最大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共种植3060亩红尖叶莴笋,签订种植协议900余万斤,预计该项目纯收入可达900万余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231户809人增收,解决当地1000余名群众就业问题。

  五星枇杷变身群众“摇钱树”

  “以前,家里的两亩半土地种植玉米,嘴都糊不住,在政府的引导下,改种枇杷,如今,全部挂果,我家的枇杷果大、皮薄、肉厚、汁多、甜美,游客慕名而来游玩摘果,今年的枇杷收入在30000元左右”龙场镇中心村村民龙启祥回想起枇杷成熟时的可观收入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深冬时节,走进龙场镇中心村,鸭甸河岸风景如画,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枇杷林映入眼帘,“乌江百里画廊”画卷徐徐展开。

  龙场镇充分利用中心村与清镇市、黔西市隔河相望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依山傍水、日照充足的河谷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选择既涵养水源又可产生效益的五星枇杷作为主导产业。采取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山区特色种植的“生态致富”路。目前,中心村共种植枇杷1000余亩,青脆李1000余亩,带动532户1779人实现增收致富。

  小小韭黄托起群众“致富梦”

  “我家有十多亩土地,全部流转给村合作社种植韭黄,现在不用外出务工,平时就在基地里干活,既有收入,又能照顾老人和小孩。”黑土镇龙洞村村民郑秀德满意地说。

  时下,黑土镇种植的千亩韭黄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在凛冽的寒风中平添一份生机,数十名群众正在基地里忙着为新长出来的韭黄施肥、保温、控水,勾画出一幅冬闲人不闲的勤劳致富美丽画卷。

  黑土镇利用交通区位优、环境气候佳等优势,因地制宜,从多种产业中选取韭黄作为规模化种植的支撑产业,通过“党建+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龙洞、道子两个合作社带动金鸡、红星、梭罗、破岩4个合作社种植发展韭黄种植5000余亩,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2021年以来,韭黄种植产业带动基地周边800余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户均增加收入10000元以上。(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