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28日电 题:织金: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绘制乡村振兴新蓝图

  作者 任鑫林 王堃宇

  近年来,织金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百姓富、生态美”的总目标,因地制宜、精准定位,以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态红线为前提,以林业得发展、乡村得振兴、农民得致富为目的,以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林业生产效益为核心,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发展林下种植业,引进企业示范带动农户发展,以红托竹荪、赤松茸、羊肚菌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强做大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子,绘制乡村振兴新蓝图。

  乡村振兴,既要生态振兴,也要产业振兴,更重要的是在保护生态基础上的产业振兴。走进桂果镇绮陌社区林下竹荪种植基地,群众正忙着采摘、分拣、消毒、烘烤,大家喜笑颜开、乐在其中,“他们这个竹荪长得太好了,白哗哗的,我们一整天采摘下来都很有兴趣,越摘越想摘,村里面一天给我们80元务工费,令我们越做越想做。”桂果镇绮陌社区务工群众陈在菊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桂果镇绮陌社区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林地资源,将绿色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竹荪种植,为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让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变成金山银山。

  “在这里务工每天都有100块钱的收入,这里上班离家近,可以照顾家庭。”中寨镇青山村务工群众卢凤群说。据了解,今年以来,中寨镇青山村突出“一村一品”特色,按照市场需求、本地适宜的特点,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青山村食用菌种植科技兴农示范基地,种植黑木耳200万棒,可采鲜木耳360万斤。

  中寨镇生态良好,气候湿润,耕地平坦、肥沃、水源充足,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近年来,该镇利用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大胆开拓创新、引进外资,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发挥土地、气候、和森林覆盖率等优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进行推广,引进资金、技术、销路方面比较有实力的织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中寨,大力发展赤松茸、木耳、平菇等食用菌,目前该镇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销售到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等省外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这个赤松茸,可稀罕了,我家林地全都种上了,长得又大又好,今年又是个好收成。”后寨乡务安村村民陈艳自豪地说。赤松茸又名“益肾菇”,是一种生长在赤松树木根部,与树根共生的高端野生食用菌。

  后寨乡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当地林地资源优势,引进贵州织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该乡务安村林下种植200余亩赤松茸,每亩产量在2000公斤左右,亩产值可达2万元。

  “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林下赤松茸盘活了闲置的林地资源,不打药、不施肥,只需浇水就能把大量的废弃秸秆转化为富含优质蛋白的健康食品,不仅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农业综合效益,而且具有投资低、见效快、管理方式简单等特点,下种、管理和采收都非常简单,老的少的都能干。

  据了解,近年来,后寨乡通过采取宣传发动、示范带动、资金撬动、利益联动“四动”措施,发展食用菌产业香菇、赤松茸(大球盖菇)、木耳种植1200余亩。下一步,该乡将扩大产业规模,研究培植菌种,利用后寨乡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种植反季节菌类,并以此辐射带动全乡农户参与种植,为拓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基础。

  “今年雨水很充沛,羊肚菌和金耳菌长势喜人,平均一亩能产300斤以上优质菌,在广州市场每斤能卖到100元左右。”韦华萍高兴地给胡军介绍市场销售情况,广州的几家客商已打来电话预定5000多斤,目前物流已发了2000多斤。

  据了解,自强乡支东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村集体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服务和管理优势,利用林下资源,坚持示范带动思路,形成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格局,带动该村农户56户216人共同发展致富。

  据悉,自强乡支东村自2018年发展食用菌产业以来,按照乡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布局,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种植,羊肚菌、金耳菌、猴头菇、大球盖菇等4种食用菌类共计200余亩。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基。近年来,自强乡立足‘本地适宜、市场所需’原则,按照‘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继续扩大林下食用菌种植规模,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保护生态红线为前提,以林地综合利用和林业生产效益为核心,让林业资源释放更多的“红利”,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让脱贫基础更加牢固、成效更可持续。

  五年来,织金县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林下产业,通过推广“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探索林下经济项目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做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建设一批上规模、高效益的林下食用菌基地,坚持一手扩规模、一手调结构,建成林下食用菌10万亩,重点抓好以红托竹荪、赤松茸、羊肚菌、大球盖菇、黑木耳等林下产业发展,达到了绿化荒山、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使得周边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五年来,织金县坚定不移创品牌、拓销路,积极推进“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加工与生产”的对接与互认,建立完善竹荪全程质量追溯信息采集系统,建立健全竹荪生产销售档案登记制度,对竹荪生产者实行生产销售全过程档案登记管理。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同时用好线上市场,大力推进织金竹荪电子商务,培育线上品牌,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打造织金竹荪、羊肚菌、赤松茸等网红产品,拓展“直播带货”等销售渠道,拓宽线上销售市场,为织金竹荪等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基地、合作社搭建平台进行销售,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源优势,在江南果蔬市场设立的“织金优质农特产品销售中心”及销售点、在广州善待家生态农业公司设立的“织金县农特产品推广中心”等平台,销售织金竹荪等农特产品,通过订单生产、定向销售、定点购买等方式,建立稳定顺畅的销售渠道。

  五年来,织金县坚定不移强龙头、带农户。通过培育壮大一批、招商引资一批、转型发展一批等方式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运营好“村社合一”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林下经济市场主体,千方百计加快建成产前、产中和产后完整产业链条,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明确农户在产业链中的份额,带动和发动千家万户参与到林下经济发展中来,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充分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定点帮扶资金,加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资金保障,助推群众稳定增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五年来,织金县在调结构、促转型,产业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农业产业特色彰显。织金竹荪被誉为“菌中皇后”,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织金“中国竹荪之乡”称号。林下食用菌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在全省走出了一条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新路。

  五年来,织金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坚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林下经济跨越发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持续掀起林下经济发展热潮,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局面。截至目前,织金县食用菌产业已覆盖三甲街道、桂果镇、绮陌街道、后寨乡、自强乡、中寨镇等33个乡镇(街道),建设食用菌示范种植基地105个、全县从事食用菌加工的企业20余家,生产的织金竹荪面条、赤松茸面条、猴头菇面条、香菇脆、脆宝、香菇酱、赤松茸酱等10余种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推上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产品远销东南沿海市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生态循环产业。

  好生态孕育着乡村发展的后发优势,干净无污染的农产品、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好景色以及那一抹渴望安详宁静的乡愁,蕴藏着人们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期待!激活乡村的生态价值,推动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一定能建设好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