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郁郁葱葱。周训贵  摄
满山郁郁葱葱。周训贵 摄

  中新网贵州新闻4月9日电 题:贵州大方:八旬育林员护林六十载

  作者 周训贵 司玉坤 李 灵

  “树枝修剪之后,一是可以防火,二是有利于树子生长。”正在修剪树枝的老人叫王文学,已是81岁高龄的他已护林60年。

  王文学出生于1940年,1961年参加育林护林工作,1963年入党。1988年,根据组织安排,48岁的王文学从大方县大海坝林场转到箐梁子林场工作,这年也是王文学参加护林工作的第27个年头。

王文学回忆当年种杉树的经历。周训贵  摄
王文学回忆当年种杉树的经历。周训贵 摄

  王文学从育林和护林开始,第一年40多亩、第二年200多亩……一直到6000多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条件艰苦,但王文学持之以恒向往着心中的那片绿水青山,誓把荒山变绿野。

  王文学坚守在荒山上,几十年如一日,很多人不理解,一个人孤零零呆在这荒山野岭做什么,做点其它事不行吗?甚至有人当面质疑他,到底图个啥?王文学坚定地回答: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王文学和儿子在护林路上休息。周训贵  摄
王文学和儿子在护林路上休息。周训贵 摄

  “你看这棵杉树,1989年种的,现在已经3尺多粗了。”王文学指着身旁的杉树说道。经过多年的努力,当年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是参天大树,昔日光秃秃的山头已是郁郁葱葱。

  日常的工作,除了育林种树,就是看护林子,别人看来简单而枯燥的工作,在王文学看来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每一棵树在他眼里都很亲切。“树和儿子一样,要把儿子抚养成才,需要付出心血,树子也一样。”王文学笑着说。

  在林场的深处,有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不足20平米。窝棚的顶部布满了绿绿的青苔和厚厚的落叶,颇有年代感。王文学说:“当时的树苗还小,许多人把牲口放到这里,为了守好这些树苗,只得在这里搭了个窝棚,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王文学丈量当年种下的杉树。周训贵  摄
王文学丈量当年种下的杉树。周训贵 摄

  王文学不但自己以场为家,1991年,他还把13岁的儿子王训杨带到林场。孩子一边读书,一边跟着父亲学种树。在王训杨的记忆中,父亲经常这样教导自己:要爱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

  1999年,王文学退休了,但退休之后的他并没有回家安享晚年,他牵挂着林场,继续留在大山里,而这一留就是22年,他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执着信念守护着这一片绿水青山。

  望着满山的绿,王文学说:“只有和这些树在一起,心里才踏实,睡觉才安稳。我虽然80多岁了,但退休不退色,作为一名老党员,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守护好这满山的林子。”

  在父亲的影响下,2000年,王训杨和妻子也先后到林场工作,继续谱写两代三人与绿水青山的不解情缘。(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