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3月25日电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苗族村寨。近年来,村党支部按照“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生态”“大发展”工作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厚植党建根基,决胜脱贫攻坚,守住绿水青山,衔接乡村振兴,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视察,对村的发展变化给予充分肯定。

  聚焦“四个留下”  厚植党建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农村一定要加强党的领导”。村党支部围绕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一个党支部领办的活力强劲的村集体合作社、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不懈抓好党的建设,充分发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作用,着力夯实基层基础。

  建强党支部。按照“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的村干部培养成党组织书记”的方式建立村级选人用人机制,抓好“选、育、管、用”工作,选优配强村级干部队伍。分片设置党小组,将31名党员划分责任区,强化“四到工作制”,提升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能力,真正做到民有所需,村有所为。

  建好合作社。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始终将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作为重点,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和考评、运行、防控三项机制,进一步扣紧责任链条,在确保规范运行的基础上,真正达到合作社实体规模化、产销一体化、收益多元化。截止目前,合作社入股资金200.5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124万元。

  盘活集体资产。通过深入挖掘集体“三资”,引导村民用货币、资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要素入股到党支部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盘活花卉育苗大棚、乌鸡养殖场、苗族刺绣扶贫车间、餐饮露营基地等项目。

  推进乡村治理。实行“十户联防”网格化管理机制,探索推行“文明积分”“两带三治”等做法,充分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组建讲习队伍,采取“群众点单、支部配菜”方式进行讲习,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激发,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截止目前,全村共有讲习员35名,开展讲习活动241次。

  聚焦“四场硬仗”  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村党支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惠民政策,按照贵州省委部署,坚决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和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了历史性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采取“一事一议”、组织群众参与等方式,推进水路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通组路、连户路11.33公里,安装自来水管道11.54公里,实现公路组组通、电力户户享、自来水户户有。打好产业发展硬仗。依托党支部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这一工作抓手,突出产业选择、技能培训、合作社带动,大力发展规模化产业和到户产业。种植特色经果林1400亩。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为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局面,在推进扶贫产业同时,化屋村不断加大集中安置点建设,同步配齐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努力使搬迁群众早日搬迁入住,41户搬迁群众摆脱了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生活环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过上了幸福生活。

  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聚焦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积极开展控辍保学,改善医疗条件,实施危房改造和旧房整治等工作,158名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合作医疗全覆盖,彻底改造和整治203户危旧房,真正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聚焦生态发展  守住金山银山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村党支部始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带领群众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强化生态保护队伍建设。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设立护林员等工作,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目前,在护林员和护河员中共纳入贫困群众16人。实施退耕还林。村党支部将退耕还林写入村规民约,制定了“定管护措施、定管护人员、定管护报酬”的“三定”管护方案,明确了“谁种植、谁管护、谁受益”的管护原则,退耕群众管护自己的退耕还林地已成为群众的常规农事活动。

  落实林长制。成立村级林长制组织体系,按照区域划分落实人员进行包保,实行责任明确、分工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机制,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人监管。同时,依托退耕还林、矿山复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工程项目,切实做好造林和补植补造工作,从而增加绿化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

  落实河长制。按照护河分级负责要求,运用好护河员、民间义务监督员,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全面完成退捕任务,全面实行禁捕,实施67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聚焦文化传承  衔接乡村振兴

  “把苗绣发扬光大,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它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又用产业来扶贫,用产业来振兴乡村,可以作出贡献”。村党支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着力提升全村经济文化发展。

  开发旅游业。运用民族的优秀特色文化资源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将少数民族融入当地特色文化, 打造特色旅游明信片。

  发展民宿文化。依托苗族文化,打造具有苗族风情的民宿,以文化铸造浓厚的民族底蕴,以苗乡热情好客喜迎游客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吃得放心、行得舒心,以化屋的美丽山水留住八方来客。建成扶贫车间1个,发展乡村民宿客栈和农家乐29家。

  做足民族产业。在开发旅游业的基础上, 推动民族文化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促进文化产业化、创新化发展,使文化资源转化成资本、文化资源与资本形成良性互动。目前,依托苗绣扶贫车间,带动36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2020年产值达100多万元。

  丰富文化载体。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苗年”“四月八”等民族节庆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开展拦门酒、跳花坡、篝火舞等民俗活动,通过文化汇演、技能展示、特色食品品尝等方式,致力于包装苗族文化品牌,大力助推乡村振兴。(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