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分社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毕节>>正文
贵州毕节七星关:带头干 解难题 凝心聚力促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9 15:26:46 稿件来源:中新网贵州

  中新网贵州新闻3月9日电(陈香梅)近年来,毕节市七星关区探索建立区级“两包一干”、镇级“三社联营”、村级“三领模式”的机制,创新推进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破解了产业选择难、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解决了有资金无资源、有资源无资金的困境,凝聚了党支部与群众抱团发展的合力,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积累和群众收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村民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八寨镇茅栗坪社区将采摘好的刺梨鲜果搬运装车。
村民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八寨镇茅栗坪社区将采摘好的刺梨鲜果搬运装车。

  领头干 实现“两个效益”

  “起初,村民们大都不愿意种植经果林,我自己也很不愿意,但是村干部们一次次上门劝说,又给我们算了发展账,村里跟着合作社干的都产生了好收益,我们大家也想试试。”生机镇高流村的脱贫户石国权说。

  今年,石国权在村里领了几大捆李子树苗,开始了新一轮的水果种植。

  过去,贫困群众小农思想顽固、抱团发展意识不强等问题阻碍了产业发展,几番调整思路后,村集体合作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组织贫困户全部入社,发动群众出资入股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地上附着物等折价入股,支部带着群众干,在几番努力下,共同走好农业合作化路子。

  每个村子基本确保本村村民入社率不低于10%,持股占比不低于40%,农民成员占比不低于80%,全力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朱昌镇宋伍社区,在镇联社指导下,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在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多次组织召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专题会议,研究产业发展思路和办法。2019年,社区在发展马铃薯500亩、茶叶500亩、蔬菜100亩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跑山鸡养殖项目,引进三黄鸡5000羽、乌黑鸡5000羽、慈伦鸡5000羽,实现产值30万元,带动新增就业600余人。

  鼓励村集体整合集体土地、集体资产、集体资金、帮扶项目等资源,采取单一或组合方式入股合作社,确保村集体持股占比不低于20%,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亮岩镇太极村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太极古茶”品牌优势,由幸福茶农党支部领办,成立“太极茶叶种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创办千亩古茶种植和加工基地,并注册了“七星太极”品牌商标。2019年以来,合作社组织群众种植茶叶2000亩,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突破50万元。

  “我们太极古茶本来就有名气,在合作社的引领发展下,我们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们的品牌也更响,销路也更广,我们茶农的信心更足。”太极村村民张明笑着说。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对坡镇大球盖菇喜获丰收。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对坡镇大球盖菇喜获丰收。

  包服务 强化“两个支撑”

  为使村集体合作社管理更规范、针对部分合作社组织架构、入股方式、收益分配等制度不健全,管理运行不顺畅等问题,区总社指导和帮助各村完善合作社的章程、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并健全利益联结和财务管理等机制,确保合作社规范高效运行。

  在鸭池镇联社,为河坝社区党支部领办的集体合作社召开社员大会,及时修订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每年净收益“217”比例的切块分配和利益联结机制,并严格按相关规定制定合作社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及时公示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监事会和社员监督,保障资金安全和合作社依法依规运营。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支撑,针对部分合作社技术支撑不力、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乡级联社长期开展农民技能大培训、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同时引进、整合乡镇农技人才,推动优秀农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为合作社发展产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

  “分红制度更明晰,技术保障也有了,农民只要出力做好农活就行,其他的都不用操心了。我们作为企业,有了专门匹配的农技教授,多次解决了种植风险,对我们产业发展有了巨大的帮助,我们也不怕了。”在田坝镇羊肚菌种植基地,贵州鹏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煦赓说。

  全区共引进了涉农专业技术人才76名、优秀农技专家156名,为蚕桑、刺梨等产业提供农技支撑,并解决技术难题77个。

  包产销 破解“两端难题”

  “发展种植,我们农民最怕的就是种得出来卖不出去,但是有了合作社解决销路,我们只管放心的种,总是会有销路的。”碧海街道西冲社区村集体活动中心,刚领取到刺梨产业分红款的马金友说。

  “有了合作社带领,我们不仅在种植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不用再自寻销路了,今年我靠刺梨产业就收益了3万余元。”马金友开心地说。

  产业发展快,全靠总社带。为带领和服务好产业发展,区引进了盛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七星关区村集体合作社总社,通过统筹产业选择、资金筹措、市场销售等方法,破解村集体合作社产业发展中的生产端与销售端难题。

  在产业选择方面,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针对部分地方产业规模体量小、竞争力不强、未能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效应的情况,制定了“532”特色种植发展布局和“211”生态畜牧业工程。“我家土地不多,大部分是流转给合作社了,前年我加入合作社一起养牛,现在靠养牛每年都能挣到不少钱哩。”野角乡天星村的养殖户梁才英说。

  目前,全区以村集体合作社为主体,共规划种植刺梨50万亩、茶叶30万亩、蔬菜20万亩;养殖肉牛20万头、家禽1000万羽,生猪年出栏100万头。

  针对部分合作社资源资产盘活利用不到位,资金筹措能力不足等问题,总社以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调动群众积极性,将各类资源资产折股量化,明晰股权,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经营。

  “我种了一辈子的地,没想到有一天农民也能变股东,只要把我们的产业发展好,就能分红。”千溪乡法朗村村民罗绍国说。

  市场营销是产业重要的最后关头,为确保销路,保证农民收益。区总社牵头,采取“网络直播带货”“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方式,巩固区内、市内市场。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利用“黔货出山”通道、电商平台及各类推荐会、展销会,打通省内、国内市场,推动农产品在走俏省内市场的同时,加快走向省外市场。

  “我们种植的菜直接运到粤港澳大湾区去卖,这大白萝卜是我们的精品土特产,原来因为交通不便,总是在我们自己的区域里卖不了多远。现在坐上车就卖到了广东。”朱昌镇村民王志文说。

  在我区已建成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产品配送中心。一框框新鲜的大白萝卜被装上大货车,等待发车。不仅限粤港澳大湾区,我区大白萝卜等农特产品已开始逐渐进入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村集体的壮大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和满满的获得感“团结力量大,基础差、贫穷都不怕,只要我们有一套好班子,把村民们组织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奔发展,村子才能焕发活力,才会有发展希望。”鸭池镇河坝村民吴明惠说。(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