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3月22日电(林倚帆 谌雪)地戏作为贵州安顺独特的文化,在安顺各地都有着不同的队伍,而在普定县马官镇下坝村,有一支少年地戏队,在学校、乡村等各地戏表演中,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

  丁华正在教授队员们地戏动作要领。 林倚帆 摄

  走进马关镇下坝村,在广场上就能看见有一支少年地戏队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小队员们一人分饰一角,手持兵器,唱着传统的腔调,一舞一步、一招一式认真地演绎着。别看他们年纪不大,他们对每出地戏的动作,唱词已烂熟于心。

  “我学了6年,很高兴能和小伙伴一起学地戏,因为学地戏能让我感到很开心。”“我跳了3年,看见那个面具,我感觉有一种神秘感。”“刚开始觉得很难,退出去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加入进来。”在采访中,小队员们争先恐后地说道。

  在数百年前,明朝朱元璋军队进入安顺府时,这里就是最早开发的土地之一。这里不仅高台地戏举世闻名,西路花灯也是鼎鼎大名。在马官镇有着“村村有地戏,寨寨有花灯”这一说法。

  “先学这个地戏的动作,学完动作之后,再学这个唱腔和唱句,然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也就能跳一个完整的地戏了。”普定少年地戏队队员丁尚茂说。

  现在这支少年地戏队有队员10余名,其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也才12岁。每次短暂而精彩的表演,是他们不懈地努力与艰苦付出的结果。而这背后,离不开老师丁华的坚持。

  作为一名普定县县级地戏非遗传承人,同时也是一名地戏演员,一直以来,丁华致力于推广地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团队的努力下,地戏少年队得以成长。

  “我们地戏队目前只有51人,我们培养的这一批小孩有十多个,我们经常出去义务演出和比赛,就想让大家知道贵州有这个地戏,我们普定有这个地戏,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贵州省戏剧家协会地戏学会副会长、普定县下坝地戏队负责人丁华说道。

  除此之外,丁华还通过与多家学校联系,用地戏走进校园的方式,让更多学生接触地戏,了解地戏、学习地戏。“我参加了地戏社团,指导老师给我们上的是北宋杨家将《三下河东》这一堂戏,老师还带我们参加了今年的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场面很震撼。”普定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石昌雄说。

  孩子们对学习地戏的坚持与喜爱让丁华深感欣慰,这群少年就是地戏传承的希望。

  “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地戏,把我们的地戏文化传播出去, 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这个地戏文化。”“我对地戏是很感兴趣的,我以后会坚持地把它传承下去。”“这个地戏是我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我会把这个地戏发扬光大,传承下去。”小队员们纷纷说道。(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