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东南州剑河县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生态渔业发展有关部署要求,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宗旨,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综合化种养“稻渔”、生态化放养“湖渔”、产业化融合“旅渔”、多元化培育“种鱼”和品牌化营销“卖鱼”“五化同步”战略,加快推进全县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剑河县稻渔综合种养6.3万亩,湖库生态渔业6.64万亩。全县水产品总产量4574吨,同比增长4.8%,渔业产值1.63亿元,同比增长4.8%。截至今年5月,全县已实现水产品产量1152吨,渔业产值2707万元。

  一是综合化种养“稻渔”。按照“种稻为主、种养结合、稳粮增效”原则,实施稻田增收计划,大力发展“稻鱼”“稻蟹”“稻蛙”等“稻+”综合种养模式,全面提高稻田综合效益。以南明、磻溪、久仰、太拥、南哨等乡镇为重点,建立一批亩产“千斤粮、百斤鱼”的新型稻田种养模式示范基地,实现“一水双收、一田多用”。2021年,全县稻渔综合种养6.3万亩,其中稻鱼6.27万亩、稻蟹200亩、稻蛙50亩,辐射带动农户2万余户。

  二是生态化放养“湖渔”。建立新型生态渔业生产基地,引进实力雄厚和有养殖经验企业,整县推进湖库生态渔业养殖,带动库区周边农户参与入股分红,实现渔业稳产、水环境改善、农民增收。以三板溪库区(剑河段)水域为重点,在全县水库、电站发展宜渔大水面养殖,逐步形成以放流滤食性鱼为主、土著鱼为辅的“放牧式”生态渔场,实现水质改良和生态渔业发展双丰收。2021年,剑河县发展湖库生态养殖面积6.6万亩,水域内生态鱼年捕捞产量达167余吨。

  三是产业化融合“旅渔”。依托仰阿莎湖及稻渔资源,结合自然环境及人文资源条件,创建一批集观光、垂钓、文化、美食及民族特色为一体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促进生态渔业与地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康养和水域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等渔文旅业态融合发展。鼓励村集体利用灌溉型水库、山塘发展休闲垂钓渔业,盘活资源资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围绕三板溪库区大水面生态渔业主产区和稻渔示范区,在南加、南寨、敏洞、柳川、南哨、革东和仰阿莎等7个乡镇(街道)打造集垂钓、餐饮和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推动生态渔业产业集群发展。

  四是多元化培育“种鱼”。积极争取上级水产苗种场建设资金支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苗种生产能力。大力开展冬闲田培育鱼苗鱼种,多渠道解决水产苗种问题。引进有实力企业入驻剑河县建设水产种苗场,引导和扶持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进行苗种生产,实现苗种生产多元化。目前,已建鱼种繁育场3个,占地50亩,年产鱼苗800万尾,全县水产苗种自给率48%以上。

  五是品牌化营销“卖鱼”。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依托农业农村部帮扶机遇,进一步加强水产品品牌建设,在“剑河稻花鲤”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基础上,积极申报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力打造“剑河稻花鲤”品牌,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体系。强化水产品产销对接,瞄准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区等目标城市和区域,积极与国内水产品龙头企业、“好优多”超市、“惠友”超市等企业对接合作,树立品牌形象,拓展销售渠道。

  下一步,剑河县将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做足水资源文章,开辟水产业结构调整新战场,积极探索生态渔业发展的“剑河模式”。主要包括一是库区大水面养殖,利用库区大水面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不投饵的生态养殖为主,科学规划养殖容量生态环保型(设施渔业)养殖为辅的大水面养殖;二是结合剑河县稻花鲤的地理标识标志,大力发展全县稻花鲤稻田综合种养,提升产业效益。三是利用剑河库区库叉及溪水河沟丰富的冷水资源,着力提升冷水循环式良种化养殖水平。四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商品鱼生产、加工、休闲渔业等基地,以拓展生态渔业科技应用空间,增强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后劲。(王立强 李清玄 罗昌妃 补永芳 刘梅)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