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4月20日电 题:中国安能一局贵安新区场平项目建设记:树立起新标杆

  作者 董诏

  近日,贵州贵安新区传来消息:由中国安能一局承建的贵安新区场平项目完工,将于月底实现全面交付使用。2020年11月初,贵州省赋予中国安能一局贵安新区场平项目。面对前期任务重、工期紧、面积大、协调难等各种难题,137名建设者昼夜奋战、不眠不休,仅用40余天就按期完成近400万方开挖和回填、约700亩地基强夯处理、700余米安装涵管等主体工程,受到贵州官方称赞中国安能一局贵安新区场平项目创造了“贵州标准”“贵州速度”。

  制胜宝典——一套精心策划的“战术”

  该项目既是贵州省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也是中国安能集团与贵州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的首个落地项目,意义非凡。

  为此,工程局党委派出工作组蹲守一线,带领承接任务的南宁分公司第一时间勘测现场、搜集情况、研究策划,充分考虑人装配备、协调对接、组织实施、措施办法等多种因素,形成一套成体系的推进“战术”。

  力量投入上,由贵阳救援基地成建制嵌入工程建设;施工组织上,为解决面积大、施工组织难的问题,设计两条主干道、划分9个工作面同步推进,并将工程任务分解到周、具体到日;方法措施上,从保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优化等方面制定各领域分项措施,并按照“边征迁、边施工、边优化、边推进”的思路,为后续推进的赢得先机。

  制胜利器——全程精准实施的“战法”

  近4000亩的场地,既有洼地,又有土坡,既有石块、又有泥沼。面对复杂、宽广的工作面,他们采取“以路为界、分块切割、逐块包围”的施工战法,用3条平行主干道划分区域、若干网格切割分片,由点及面、由小及大、网格铺开,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

  施工高峰期,现场人员装备达到了“千人千装”,如何保证进度、管理、安全落实到位?项目部充分发挥军事化管理组织优势,采取“分块负责、责任到人、分组推进”的管理战法,每日召开推进协调会,总结讲评、经验交流、技术指导、破解难题,实现施工作业安全顺畅。

  宽度一公里、长度两公里的场平区域坡度要控制在2‰,强夯施工是场平项目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面对工期紧、任务重、人才稀缺的现状,项目部立即组成团队攻坚,查资料、看视频、请专家。边学边干,边干边摸索,5天时间,摸索确定了一套强夯施工的技术参数、夯锤、起重机具、工艺流程等技术战法,并选出3000平回填质量最薄弱的回填区域试夯,最终一次性通过第三方验收。

  针对施工战线点多线长面广,项目部设立“半移动”和“全移动”巡逻岗,采取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巡查监督,人均每天步行10多公里,特别是对横贯施工现场上方10千伏的高压线、距离地面仅12米高的危险部位进行重点巡查,累计消除重大安全隐患9起、一般安全隐患326起,全程未被业主、监理单位开过一张与安全文明施工有关的罚单。同时,利用航测无人机每天固定3次进行监测跟踪,做到精准掌握每日工程进度、形象面貌,精准优化施工计划方案、调配资源配置,

  制胜保障——敲响精诚团结的“战鼓”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贵安新区场平项目一线的真实写照。冬季的贵州阴雨天气不断,夜间温度低至零下4-5度,有时甚至还会下雪。

  “哪怕干得满头大汗,很快气温一低,脸上的汗还没等滴下来就结成了冰、眉毛都结了霜”。

  “现场施工忙,没时间坐下休息,到最后脚都站肿了,找到一块石头坐上去,竟然感觉比家里的沙发还要舒服”。

  “后期冲刺阶段,虽然现场有淋浴车洗澡,但一天忙下来太累了,很多同事十几天都顾不上洗澡”。

  面对异常艰苦、如此高强度的施工任务,项目部深知既要靠管理、靠技术,更要靠参战员工的顽强作风。

  项目部坚持党建引领,全程开展“战斗堡垒在战斗,党员先锋在行动”活动,5个党员突击队攻坚在调度、安全、练兵等难点板块,做到每个施工区域有干部管、有骨干盯、有专人协调。

  一台指挥车、一个对讲机、一把手电筒、一个暖水壶便,是蹲点一线的工程局总经理助理李祥星的“四件套”。连续11个昼夜,为了节约来回奔波时间,他睡在车上、吃在现场、守在一线,用实际行动感染并引领着一个又一个员工拼搏在一线。

  项目进场时,家在贵阳的测量员杨志豪新婚刚刚五天,却连续十几天没有回家,有的同事调侃他:“你是大禹吗?三过家门而不入”,面对调侃他总是羞涩地笑着,也不说话。安全总监焦中山低压120,高压175,严重高血压的他日均工作却高达17小时以上,大家都劝他赶紧休息休息吧,他却坚持说:“都是当过兵的,这算个啥!”

  正是这样一种信念,贵安新区场平项目的青年建设者们,从干部到职工没有一个人懈怠,13名平均年龄30出头的年轻职员,带领127 名职工,凭着扎根骨子里的“水电铁军精神”“天生桥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出色完成了任务。

  贵安项目是中国安能一局成建制启动工程大队投入项目施工的首次探索,积累了“练兵+施工”的丰富经验,培养储备了一批合同经营管理、施工测量、驾驶员和操作手等10余个技术工种89名骨干队伍,在贵州省当地场平任务上立起了新标杆。目前,项目平整度、压实度一次性通过验收,分区验收基本全部完成。(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