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正在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近年来,贵州乘“数”而上,厚植大数据发展优势,在数字经济领域佳绩频传: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跻身“东数西算”八大国家枢纽之一;全省投运及在建重点数据中心达到37个,是全球集聚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

  偏居西南一隅,在人们印象中并不发达的贵州,缘何能与站在时代科技前沿的“大数据”牵手?服务大数据产业发展,税务部门能做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在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前夕,走进贵州实地探访。

  贵州印象——这里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

  进入贵州,目之所及,处处是山。

  土生土长的贵州本地人、遵义市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恒峰表示,贵州山多、雨天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建设数据中心提供了天然的“空调”。此外,贵州电力资源丰富,电价相对优惠,可直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而且这里远离地震带,数据安全有保障,发展大数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作为大数据产业领域的一员,陈恒峰亲身经历也亲眼见证了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无论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贵州的进步肉眼可见。”他说。

  陈恒峰的切身感受,有数据佐证。

  国家税务总局遵义市税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遵义市大数据产业每年新增经营主体均超千户,并在2016年贵州获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后迎来小高峰,新增主体超两千户。2022年,遵义市首次迈入全国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位列第83位。

  放眼整个贵州,来自大数据产业的数据更加“提气”。

  截至目前,贵州省已累计落地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18个。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8个,仅贵安新区就聚集了中国电信、联通、移动等7个超大型数据中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则显示,2021年贵州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35.2%,规模同比增长20.6%、高于全国平均4.4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

  经济发展的“后进生”变身数字经济发展的“模范生”,背后是贵州的默默努力。

  早在2014年,全国多数地区尚处于观望状态时,贵州便大胆潜入了大数据这片“蓝海”,开始从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上全面布局大数据产业,先后发布《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同年6月,贵州省政府成立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长亲自担任组长,大数据产业成为贵州的“一把手工程”。

  近十年来,贵州省紧跟国家战略安排,围绕大数据产业发展,制定优势突出的产业政策;在产业链打造、园区建设等多方面发力,建设优质的营商环境;搭建数博会平台,招揽各方企业、英才……持续奏响新时代大数据产业“贵州实践”的多彩乐章。

  “先天优势”加“后天发力”,贵州让越来越多的大数据企业怦然心动。

  数据显示,2022年,贵州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登记户达3.2万户,提供就业岗位20.61万个,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固定资产总投资763.45亿元,同比增长18.3%。

  贵州数据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总监杨光应表示:“作为第一批入驻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企业,入驻之前,我们对贵州作了深入调研。包括税收优惠、税务服务在内的多重因素,都是我们选择入驻的重要考量。”

  业界声音——“服务大数据产业,税收可做的事不少”

  在遵义市科技与大数据局,数字经济科科长王朝勇正在准备一个有关当地数字经济发展的会议。

  自2019年遵义市大数据局成立,王朝勇便开始参与大数据产业发展相关工作。他说:“这几年,我们和遵义税务部门打交道很多。”2022年双方协作,共完成了34家企业、共180个研发项目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技术鉴定,为企业成功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2.7亿元。

  在技术鉴定过程中,王朝勇发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理解不到位,在日常管理中没有做好研发活动相关资料的留存备查等工作,导致无法鉴定其为研发活动,进而无法享受相应优惠。

  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状况,王朝勇认为:“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大数据企业,对‘税’都有着切身需求。”就企业发展而言,税务部门全力“释放”税收优惠政策红利,可为企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资金“补给”,减轻经营过程中的负担;就政府而言,发展大数据产业需要税务部门协助。比如,在招商环节,地方政府需要税务部门做好相关税费优惠政策的宣传解读;在项目落地环节,需要税务部门把各项税费政策落实好,营造有利于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等等。

  对此,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副教授魏彧有着相似观点。魏彧一直关注着全省大数据的发展,最近正就税收赋能贵州省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课题开展研究。在他看来,“税收服务大数据,可做的事不少”。比如,企业参与“东数西算”项目时,往往会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来运作。随着跨区域联系愈发紧密,相关企业发生关联交易的频次也将更高,特别是在企业符合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条件下,东西部地区会存在“税率差”。如何稳妥应对关联交易相关问题,关乎企业切身利益,也关乎整个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企业需要税务部门深入调研、加强指导。再比如,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引导各类数据中心、大数据企业,更多使用绿色能源,降低能耗的同时助力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税务部门也可以有所作为。

  与政府和专家的宏观视角不同,企业的需求更聚焦微观。

  今年3月刚刚拿到“软件企业证书”和“软件产品证书”,并计划年中销售相关软件产品的贵州睿至大数据有限公司,对涉税服务的注意力集中于“双软企业‘两免三减半’政策”上。“希望税务部门结合公司实际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我们正确适用相关政策。”公司总经理宋非说。

  与睿至大数据的确定性问题不同,还有一些企业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问题的困惑。遵义税务部门在专题调研中发现,一些大数据企业因为运用新模式,呈现出新的业态形式,但相关的税收规定还未明确。因此,一些大数据企业提出税务部门应紧跟大数据行业发展步伐,及时关注研究大数据产业中涉税事项的变化和难题,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更加精准、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实地探访——服务大数据产业,税务部门做了些什么?

  服务大数据产业,贵州税务部门做了什么?笔者走进贵安新区——贵州大数据相关企业最为集中的地方,进行了一番探访。

  “我们辖区内大数据企业密集、大项目接连不断。为此,我们专门开发了汇聚大企业各类数据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平台,对大企业开展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服务。”贵安新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蒋春晖介绍说。

  开办期,主要是提供“新办纳税人套餐”服务,通过税务登记“一次办”,帮助企业通过电子税务局操作银行账户、财务制度备案、税(费)种认定、发票票种核定等,降低企业开办成本。与此同时,把企业主要涉税项目和税收优惠政策、操作辅导视频等整合形成涉税“大礼包”,通过税企互动平台精准推送至新办企业,让企业懂政策、会操作、快享受。

  建设期做好“营养供给”保障,及时掌握项目建设中水电、土地、厂房、资金等要素保障情况,全力兑现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建设期企业压力。

  恒力(贵州)纺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二期项目上线的关键时期,受益于税务部门第一时间推送的个性化政策礼包,及时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55亿元,加速资金周转,直接缩短建设周期20天。

  投产期推出“私人定制”服务,实行“一企业一清单”“一户一档”管理服务。比如,为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创新推出事先裁定服务,降低后期涉税事项不确定性风险,扩大其在海外的商业谈判成果。

  达产期则主要实施“无感体检”服务,利用贵安新区重点招商项目税收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按月自动关联归集企业经营和税收情况,对企业供、产、销、税四个要素变动率动态监控,并与行业综合指标进行比对,帮助企业扫描涉税风险隐患,同时辅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内控机制,让企业在良性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在“无感体检”服务的帮助下,贵州全安密灵科技有限公司及时发起纳税信用修复申请,将企业纳税信用等级修复为B级。

  贵安新区税务局组建的大企业管理服务专班,目前已为16个大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涉税服务”,跟踪解决企业疑难问题11个,处理个性需求40余条。

  全生命周期涉税服务,体现出税务部门服务的精度和温度。事实上,全生命周期涉税服务只是贵州省税务部门服务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早在2018年,贵州省税务局就专门出台《关于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助推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的实施意见》,从税收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大数据应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推出二十条工作举措。

  结合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中85%以上为小型微利企业的实际,自2018年以来,贵州省税务部门联合2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打造“税务信用云”平台,目前已推出“税源e贷”“云税贷”等55种金融信贷产品,累计帮助8207户(次)大数据企业获取纳税信用贷款28.02亿元。

  为了给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贵州省税务部门建立大数据产业税收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季度开展大数据税收经济专题分析,从税收视角分析大数据产业发展动态,不定期提交各类税收分析报告。

  制定《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局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抓好人才培养,仅2022年该局就选拔税收大数据人才20人,4人入选税务总局数据人才库。

  面对新形势,贵州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丁习文表示,发展数字经济既是“国之大者”“省之重任”,更是“税之要事”,贵州税务部门将按照税务总局部署,进一步发挥和拓展提升税收职能作用,以支持大数据产业相关企业发展为抓手,服务推动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领域最新成果,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提升税收管理和服务效能,实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税收现代化建设“双赢”。(李传翠 田江韬)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