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在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的当下,如果可以在乡村建一座房子,你想建成什么样?“85后”海归建筑师陈国栋给出的答案是:适应现代生活的木构建筑民居。

  [解说]陈国栋在广东长大并在日本求学多年,2017年,陈国栋把设计事务所从日本搬到了拥有中国传统村落最多的县——贵州黎平。当地传统村落大多保存有鼓楼、禾晾等不同类型的木构建筑,让陈国栋深深着迷。

  [同期]建筑师 陈国栋

  在(贵州)黔东南你既可以做一些设计,做一些实践,同时你又有非常良好的土壤可以做一些研究,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工作方法上面可能达到了我们特别想要的一种结果。中国不同的地方都有这样的一些本土的建筑,尤其在我们贵州黔东南这样的榫卯的木构建筑,它都不是专业的设计师,然后他们甚至是不需要图纸,由民间默默无名的这样的一些工匠,甚至是一些老百姓的村民大家共同参与建造的这样的一个建造体系,是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我们真的是可以构建跟这些民间匠人或者甚至是老百姓共同建造,这样一种工作逻辑。

  [解说]走在黎平黄岗这个有着八百年历史的传统村落里的核心区域,通过陈国栋团队的改造,本土木构粮仓从单一的仓体演变成了大型公共空间,虽然外貌形态与村寨原始风貌一致,但屋内则另是一番天地。

  [现场声](建筑师 陈国栋)我们在黄岗村做了非常多的这种粮仓(储存粮食的地方)的研究,我们认为可能小屋(体积小的空间),是能够最好的来探讨它的在地的建筑形式的一个原点,所以我们想要去讨论说,像比如说它3米乘3米的一个空间,它最纯粹的空间形式里头,它如何进行一种演变,可以演变成为民宿、茶室、咖啡屋,这样的一个在地的建筑结构跟建筑空间形式,如何跟现代的一些商业的业态衔接。

  [解说]在乡村,除了做规划设计,研究也是陈国栋的工作重点。每年,他和团队会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做调研,感知乡村的变化和诉求。当下,乡村面临一定的发展问题,如何让村民过上有品质生活的同时又不破坏村落特有风貌,一直是陈国栋寻找的平衡点。

  [同期]建筑师 陈国栋

  可能我认为它也不是说,它很表面的一种视觉的统一,然后它就是和谐的,要找到它最本质的语言,首先第一个语言就是我们比较在乎的它本土的营造、建造的系统,一个体系,由怎样的一波人建造的,那他的这种建造的、搭建的逻辑,它(房屋)结构、构造,他的建造技艺,他都有一套他在很漫长的生活当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经验。而第二点就是他的材料,在这片土地上面,使用怎样的一种材料?那么这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我认为这两个是一个很核心的本质。我们在对于建筑的形式跟建筑的形态,我们要去给予百分之百的一个尊重,那么它内部的一种空间的属性,它如何顺应未来的这些业态,我们可能在内部的空间上面,会对它进行一个比较强烈的思考。

  [解说]于陈国栋而言,无论是西方以石头为主的建筑风格,还是东方以木头打造的居住风格,它们都是人类应对生活的智慧体现,唯有尊重在地的建筑文化,才能把握好村民需求与时代发展融合的尺度。

  [同期]建筑师 陈国栋

  它不是一个博物馆里的展品,我一尘不变地让它停留在这个阶段,因为人们的生活它必然是流动着的,包括全球化的背景,现代化的一种影响也好,它必然是要受到这样的一些文化的多元化的一种交流跟碰撞的,作为我们设计师的一种角度来说,我们如何把这个传统的在地的建造的脉络跟逻辑延伸的同时,又可以去遵循老百姓的选择(和)他们的思考进行一种融合。

  [解说]作为乡村建设的实践者,陈国栋常常会抽出时间参与各种城市“对话”,他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能够投入到乡村,引领乡村的木构民居走向下一时代。

  [同期]建筑师 陈国栋

  中国的乡村的当下,尤其是需要更多的青年人的一种参与跟介入,中国乡村的实践尤其这几年是非常的活跃,我觉得这个太帅了,更多青年的建筑师,青年的设计师,青年的艺术家共同去参与进来,大家在不同的特定的环境里头,寻找到特定的一些方法,进行更多这样的交集跟交流的时候,我们这个领域才能够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袁超 周燕玲贵州黔东南报道)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