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贵州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报告上报国务院普查办备案。11月,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通过国家和省两级专家评审验收,实现部省两级数据的互联互通。

  三年栉风沐雨,三年砥砺前行。贵州省探索出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做法,高质量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省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各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各级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试点先行 积极探索经验做法

  贵州省地质地理条件特殊,地质环境脆弱,全省山地占国土面积93%以上,并且是全国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自然灾害具有“全、重、多”的特点。

  2020年8月,全国确定了86个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市县。其中,贵州占了15个,分别是遵义市14个县(市、区)和黔南州福泉市。

  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是作为自然灾害防治九项工程之首。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普查领导小组,下设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普查工作专班。

  “专班成立以后,边学习、边培训、边指导、边推进,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普查调查试点工作。”省普查办工作专班负责人说。

  为下好“先手棋”,贵州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体系完备、责任明晰、对接高效的网格式普查组织体系。同时,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协同推进、分工落实的模式,会同住建、交通、自然资源、水利、气象、林业、地震等涉灾行业部门,合力抓好试点阶段全领域、多方位的调查工作。

  在培训方面,通过集中培训、点对点培训、驻点培训、开设普查微课堂等方式,提升普查人员工作能力;在进度控制方面,采取“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的方式追踪;在调查方法上,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督导上,采取一人对一县(市、区)、一人对一部门、一人对一任务的3个“一对一”方式,对15个试点县(市、区)普查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驻点督导;在技术层面,将大数据与普查工作深度融合,层层技术把关,通过多方位、全领域、深层次的实践探索,形成颇具特色的贵州模式。

普查办组织各市(州)普查办负责人在剑河县开展“三图一案”编制试点现场观摩学习

  普查办组织各市(州)普查办负责人在剑河县开展“三图一案”编制试点现场观摩学习

  每个试点区域的调查方法不同,运用的普查手段也不一样。

  湄潭县创新运用“寨管家”模式,保障普查队伍,摸清风险隐患底数;仁怀市结合本地实际,将白酒行业安全风险研判纳入普查对象和范围,为当地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权威风险信息;凤冈县以“专人负责、全员参与”的形式,有效推进普查工作开展;福泉市创新运用数据质量三级检查模式,务求数据质量真实可靠。

  同时,全省积极发动驻村网格员、村干部、社会有志青年、寒暑假返乡大学生等群体,参与到农村房屋承灾体等工作量大的调查中来。“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做法,为我省全面开展普查调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省普查办有关负责人说。

  全面调查 摸清隐患底数

  2021年8月,全面开展普查内外业调查工作,同年12月就全面完成。这得益于在试点阶段探索出的“贵州模式”。

  为了确保普查调查工作质量,贵州认真做好试点工作总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方法途径,传授普查经验,高效推进普查工作开展。

  其间,省普查办不断加强宣传,制作并发放一本口袋书、一封信、一张明白卡,提高群众知晓率。各市州根据地方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查宣传,如,黔西南州将布依族话与普查工作相结合,制作了《查清灾害底数 助力金州发展》宣传视频,营造了良好的普查氛围;黔东南州将普查工作与侗歌相结合,制作了歌曲《风险普查千秋业 和谐家园万代兴》,向群众唱响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贵州智慧”。

  除了试点的15个县(市、区)外,还有73个县(市、区)的普查调查工作未完成;有的地方对普查调查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高,工作进度缓慢;有的地方业务不熟练,普查数据填报质量不高,工作循环反复……在全面开展调查工作时,贵州面临着诸多挑战。

  省普查办“对症下药”,采取普查“指导员+干部+志愿者”“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大学生+技术支撑”“基层力量+第三方机构”等3种模式开展调查,以下好一盘棋、绘好一张图、建好一支队、上好一堂课、算好一本账、把好一道关、吹好一阵风、用好一组数“8个一”模式为“转轴”,切实摸清全省灾害风险隐患底数。

  “我们边普查、边总结经验做法,形成了可推广的贵州模式。”省普查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省普查办总结提炼出《坚持十项措施 深化五个融合 高标准探索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贵州战法”》,遵义市总结提炼出“五个三”经验做法,独山县提炼出“12345”普查模式。

  “普查试点+调查阶段”工作的圆满完成,为我省全面开展综合评估与区划工作铺好路、搭好桥。

  凝结经验 展现贵州力量

  2021年,国务院普查办明确,仁怀市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一省一县”试点评估与区划地区之一。

  我省闻令而动,分三步走,打基础、抓落实、凝经验,以筑牢关键环节基础为要领,汇聚各方力量,深入推进“一省一县”评估与区划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形成特色。

  “最初开展综合评估与区划时,为了确保综合评估与区划成果质量,采取‘省普查办统筹、省级行业部门联动、第三方技术支撑团队实施、专家组质量把关、市县普查办配合’工作模式。”省普查办工作专班负责人说,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是促进综合评估与区划取得成功的关键。

  完成仁怀市的试点任务后,省普查办充分总结工作经验,结合本省实际,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制定《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指南》,得到了国务院普查办的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随后我省又开展了遵义市、六盘水市的综合评估与区划试点工作。有了仁怀市的成功经验,省普查办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在综合评估与区划阶段,省普查办从强化基础调研、征求专家意见两方面入手,组建普查专家组,多次深入基层充分听取基层部门和“土专家”的意见建议,同时通过有奖问卷调查的方式,鼓励基层干部群众参与答题,确保综合评估与区划成果报告的合理性、科学性,保证成果报告符合地方实情,切实做到成果报告能用管用实用。

  2022年10月,全省启动非试点地区综合评估与区划工作。我省围绕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坚持抓重点、抓难点,在黔东南州探索出做好三张表、开好三个会、完成三张图的“三三工作法”,有力有序推进全省综合评估与区划工作。同年12月,全省全面完成综合评估与区划成果1.0版,2023年6月完成2.0版,8月完成3.0版。

  转数为用 深化成果应用

  凤冈县围绕普查数据开展综合风险分析评估,聚焦气象、水旱等灾害的分布特征、发生频次、灾害强度,科学规划茶叶种植区域,助推茶产业振兴。

印江自治县新寨镇团山茶产业园农业产业气象服务自动监测系统正在工作

  印江自治县新寨镇团山茶产业园农业产业气象服务自动监测系统正在工作

  印江自治县运用普查灾害隐患调查数据,在全县主要河流、山塘、水库等重点水域,安装灾害风险视频语音报警监控,实现实时自动视频观察和语音安全提示。

  2022年8月21日凌晨,赤水市普查办通过智慧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北斗综合应用感知系统,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技术,全面掌握火灾周边区域情况,协助林业部门对从四川合江县蔓延至境内的主要明火点、火线前沿进行精确打击,迅速控制火势,实现了零失踪、零伤亡目标。

  ……

  贵州各地结合实际深化对普查工作成果的应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虽然普查工作已完成,但普查获取的数据和成果最终还要落到应用上。”省普查办工作专班负责人说,对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易发的重点区域,创新编制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现状图、防治图和疏散图“三图”,各地应急管理部门结合“三图”编制出“一案”(自然灾害综合应急预案),形成独具贵州特点、地方特色的“三图一案”,为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上防护网。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358个自然灾害多发易发频发区的“三图一案”工作,临灾应急响应更及时高效。

  目前,我省选定赤水市、贞丰县为县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地区,持续推动普查成果应用工作落地落实。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