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6月28日电 (记者 张伟)2023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6月27日0时至6月30日18时为2023年贵州省高考填报志愿时间。2023年贵州省高考报名总人数49.1万人,除参加高职分类等考试录取的考生以外,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34.1万人。

  如何填报自己心仪的学校成为众多考生、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智联招聘综合专家观点、就业大数据、职场人问卷调研等撰写并发布《大学生就业前景研判及高考志愿填报攻略》,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通过呈现“七大榜单”“三大热点话题”提醒、辅助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关注未来趋势,摆脱固化观念束缚,并为考生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提供启示。

  “七大榜单”揭示就业现状与专业前景。据智联招聘《2023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50.4%的应届毕业生拿到offer。从专业来看,工学毕业生获得offer比例最高,占比56.9%,较总体高6.5个百分点,而人文学科类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例仅为41.3%,较总体低9.1个百分点。从院校来看,双一流、专科院校求职毕业生中已取得offer的比例分别为58.9%、54.3%。而普通一本、普通二本院校求职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例分别为48.5%、46.1%。

  由以上数据可见,专业及院校关系到未来就业,智联招聘基于就业大数据,同时关注高校就业类奖项评选、公众讨论热度等,从不同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需求占比、需求增速等维度,汇总7大榜单——主流行业人才专业榜、高潜力行业人才专业榜、高增速职业人才专业榜、热门投递职业人才专业榜、最具“钱景”专业榜、最具“钱景”高校榜、2022中国年度“最佳高校”榜,考生可综合榜单内容进行参考。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考生既要考虑到兴趣与优势,又要兼顾院校等级、专业“热度”。不仅如此,新技术变革等因素对当下以及未来的就业趋势产生影响。“AI替代”“专业调剂” “选专业还是选学校”等都成为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的关注点。

  AI替代人类岗位?ChatGPT等数字技术冲击下,如何选择专业?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要关注新趋势、新方向,如数字行业、高技术制作等潜力行业,提前规避可预见的风险,适度“超前选专业”。智联招聘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发布的《中国数字劳动力供需演变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1月至7月,数字职业招聘量在全国总体招聘中的占比由2020年1月至7月的10.8%上升到2022年1月至7月的13%,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数字人才需求上涨。2023年,ChatGPT相关话题的火热,也让“AI替代人工”成为职场人甚至考生的担忧。

  不过,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必完全被“数字化”局限,或者过于恐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表示,数字技术在更新、市场需求在变化、新职业也在不断出现,使得专业和职业必然因果联系在减弱。例如,人工智能训练师、互联网营销师、大数据产品经理等职业并没有特定对应专业,更需要复合型专业背景。学生无论学习哪个专业,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都要学会拓展和延伸,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要努力掌握一些数据分析、软件编程等数字化技能,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说,对求职者来说,数字化技能未来将像英语一样,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通用技能。可见,相比专业的选择,准大学生更应该提早着眼于数字思维的培养和数字技能的提升。

  专业、院校、地域谁先谁后?可以盲选一线城市吗?根据智联招聘调研数据,29.7%的职场人认为填报志愿时“专业>学校>地域”,其次是23.5%的职场人认为“专业>地域>学校”,超过半数的职场人将“专业”排在第一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胡佳胤建议,准大学生们在取舍时,以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评估自己是否做出了离个人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最近的选择。而衡量离目标距离远近的标准可以是地理区位(如一线城市、目标公司聚集的城市、实习和就业机会更多的城市等)、人际网络(如学校资源、校友网络、学生培养方案设计等)、专业发展趋势(如与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政策导向相关的专业等)或自身兴趣志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对于如何平衡三者,也给出了详细的建议。他认为,“填好志愿”甚至比“考上高分”更重要,“城市、专业、院校”是众多因素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首先,“城市”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特别是在一线、新一线和省会城市,拥有较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和人文历史自然环境,这些城市的实习岗位、志愿活动、就业机会等也相应更多。

  其次,“专业”的选择会决定大学课程内容、学习模式和未来择业领域等,例如,理工类专业会去实验室、机房、生产车间等实践基地,择业方向偏技术、研发类领域;经管类专业则会有企业实习、案例研讨、模拟创业等训练,择业方向偏管理、分析类岗位,可以结合自身特长、兴趣爱好、择业目标等来选择。

  再次,“院校”的选择也很重要,不仅要考虑“双一流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区别,还要考虑“综合类”和“专业类”、“研究型”和“应用型”院校的差异,好的院校会有浓厚的学习、竞赛、学术和实践氛围,会通过“同伴效应”影响个人的学习习惯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被调剂怎么办?“天坑专业”=万劫不复?并不是每一位考生都能如愿进入自己最理想的院校或者专业,有些学生可能无奈进入自己的“备选”专业,或者“服从调剂”。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李力行表示,学生可多发掘第二学位、转专业、辅修、跨校修课等机会,同时随着对“备选”专业的学习,也可能认识到这些专业的魅力所在。此外,他还建议准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应当在大学期间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等。

  智联招聘调研数据表明,67.5%的职场人认为大学期间最应当“丰富自身技能、拓展知识面”,此外, 36.4%的职场人都有“辅修第二专业”的经历,也有18%的职场人“既辅修第二专业又跨专业考研”。对于多学一个专业带来的好处,54.9%的职场人认为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和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占比最高。39.8%认为能“避免虚度时间,校园生活更丰富充实”,26.9%表示“招聘方认可度高,找工作时更有竞争力”。可见,多学一个专业对于职场人而言,从修身到求职都十分受益。

  虽然“天坑专业”的说法一直存在,不过,根据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58.6%的职场人认为,“只要专业能力强,没有所谓的“天坑专业”,占比排名各项第一。也有17.3%的职场人认为,“形势变化太快,天坑也能变天赐”。

  如果着眼于未来就业,可以发现前文高潜力行业人才专业榜、高增速职业人才专业榜及最具“钱景”专业榜中,“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被视为“天坑”的生物、材料相关专业均榜上有名。对比近年来大热的互联网、新零售等,生化环材等领域正逐步释放大量人才需求,为未来“天坑专业”毕业生带来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因此,考生们应该放下“一考定终身”的沉重压力,进入大学之后,着眼于技能的丰富、综合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面对学生入学后可能产生的心理落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李力行提醒准大学生,人生的路途很长,大学学习中的一些小挫折,与走出学校以后面对的各种挑战相比微不足道,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放下“执念”,更加洒脱,避免纠结。

  智联招聘董事长、CEO郭盛曾表示,从智联招聘《2022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报告》来看,好雇主实际上更看重员工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模式的改变能不能跟上社会的改变和企业的发展。(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