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马志明与队友协同配合参与项目。 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图为马志明与队友协同配合参与项目。 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中新网贵阳10月5日电 题:为国出征的贵州消防员马志明:自信是中国消防赋予的荣誉感

  作者 袁超

  当地时间10月4日晚,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市气温骤降,与队友携手站上国际颁奖台的喜悦已经冲淡中国消防员马志明膝盖因降温而带来的刺痛感,身着中国红配色的衣服,手捧着奖杯,马志明让队友帮他拍下照片,对于这名连续参加了两届国际赛事的26岁“老将”而言,这一刻,他心里是无比的自豪。

  第十七届世界消防救援锦标赛于10月1日在撒马尔罕市afrosib体育场开赛,来自中国等多个国家的消防员和救援人员同场竞技。

  中国消防代表队中有一位是来自贵州基层的消防员马志明,在赛场上,他与队友咬牙拼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好成绩。

图为中国代表队的消防员赛前唱响国歌。 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图为中国代表队的消防员赛前唱响国歌。 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10月4日下午,撒马尔罕市尽管还刮着大风,但天空中露出的阳光增添了些许暖意。afrosib体育场内,身着红蓝相间运动服的7名中国消防员右手摸着胸前的国旗,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出场仪式结束,马志明与队友目光坚毅地转身走向身后的赛场……

  发令枪响,中国代表队冲向器材处。启动机动泵、连接吸水管,马志明提着水袋朝着打靶点奔去,期间,他在快速度的奔跑中完成了铺设供水干线、架设分水器的动作。双腿夹着水带,手持水枪头,目光锁定靶心,出水打靶,精准射击。

  短时间内,面对环环相扣比赛环节,中国代表队整个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成功夺得团体第三名。

图为接力赛中马志明用灭火器扑灭油池的火。 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图为接力赛中马志明用灭火器扑灭油池的火。 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马志明掩面哽咽。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这几年的训练中,他不断挑战自我,与队友进行无数次地磨合。赛场上“利剑出鞘”,他说自己心里总会怀揣着一份信念:只要苦难不足以致命,就要在泥泞中挣扎着站起来,坦然无畏地向前冲。

  2018年,马志明毅然加入到中国消防救援队伍,成为贵州省铜仁市消防救援支队的一员。在日常的灭火救援中,他是队里的“一号员”,总是冲锋在最前端。从一名基层的消防员到如今两次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消防救援锦标赛。这样过硬的本领马志明说,主要来自于平时的坚持。

  在当地时间10月3日举行的4×100米消防接力赛中,第四棒的马志明接棒后用牙咬着接力棒,手持灭火器向火光冲天的油池跑去,接近油池,他一个急停,用灭火器对准油池把火扑灭,他如同一支离弦之箭,破开油池场地的烟雾缭绕,朝着终点飞驰而去。

图为马志明进行冲刺。 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图为马志明进行冲刺。 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百米冲刺是马志明的强项,在选拔赛期间,他从中国各省几百名消防员中脱颖而出。可4×100米消防接力赛与平日里大家所熟知的接力赛完全不同。“不是单纯的跑,而是在保证速度的同时正确完成操法,考验的是消防员的速度、技术和默契配合。”马志明介绍,第一棒参赛人员要利用单杠梯过板房,第二棒参赛人员要翻越障碍板,第三棒参赛人员要手持两盘水带,快速通过独木桥并完成水带连接,第四棒参赛人员要手持灭火器扑灭油池里的火后冲向终点。

  为了练好所负责的第四棒,26岁的马志明下了不少功夫。训练时,他一个人一天可以整整打完20多个灭火器,一个灭火器重5公斤到6公斤。期间,被火烧到眉毛、睫毛已成为常事,在马志明的左手手腕上更是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烧伤疤痕。

图为马志明与队友一起进行训练。 受访者供图

  图为马志明与队友一起进行训练。 受访者供图

  “训练中有时候甚至会弄翻指甲盖。”这种钻心的疼,马志明也可以轻描淡写地略过。说是好胜心强,其实在他的心里也扛着不少的压力,每当累得快要坚持不下去时,他总会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缓解空间,用听歌的方式来鼓励自己。

  歌词中唱道,“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为国争光是马志明与参赛队友们共同的梦。尽管高强度的训练难免会带来疲倦、疼痛,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享受在竞技场与对手切磋,无论名次高低,他们都在赛场上留下了为祖国拼搏的印记。

图为马志明在训练中。 受访者供图

  图为马志明在训练中。 受访者供图

  2019年,第十五届世界消防救援锦标赛在俄罗斯萨拉托夫州首府萨拉托夫市举行,中国队包括马志明在内的12名参赛队员代表中国消防救援队伍出征参赛,这也是中国消防队伍转制后首次亮相国际性消防救援竞技赛场。

  在第十七届世界消防救援锦标赛赛场上,这次的马志明内心更加自信,他坦言,无论是从装备的更新,还是从救援技术上,他都深感中国消防救援能力的不断增强。“自信并不是源于我自己能跑多快,而是整个中国消防赋予的荣誉感。”(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