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9月27日电 (周燕玲)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贵阳民众的生活节奏,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无数人不离不弃的坚守与忙碌,只为“疫”过天晴。

  9月4日,在接到贵州省人民医院的通知后,儿科医生王红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医院抗疫前线发热门诊。平时应该住院治疗的患儿,因疫情原因只能滞留在发热门诊留观病房进行治疗,王红坚持每日认真查房,并与患儿家属进行详细耐心的沟通。

  疫情期间,儿科发热门诊不仅接诊儿内科病人,同时也承担起了接诊一些紧急任务,比如有烫伤的,也有1个月婴儿从床上摔倒导致颅内出血的,更有不小心把筷子戳进眼睛的儿童患者等。王红作为一名儿内科医生,疫情以来,在发热门诊期间首诊接诊量达百余人次,查房累计至少200余人次。

  医院闭环管理期间,为降低风险减少人员的跨区域流动,儿科发热门诊将关口前移,开展上门服务满足儿童就医需求,王红就多次被选派,与同事为有需求的患儿提供看病送药上门服务20余次,为20余名患儿及家庭提供帮助。

  核酸采集队是最勤劳的“尖兵”。从9月2日开始,贵州省人民医院儿科医生潘秋吟的生活就变成了采集核酸,经常是凌晨3点半接到通知,30分钟就出发到采样点进行工作。有一次,潘秋吟曾在23时30分接到通知,从零时一直采样到上午7点才结束。

  据了解,潘秋吟所在小组负责的人群主要由贵州师范大学的学生、贵州大学明德学院的学生、富贵安康小区的居民以及附近的其他居民组成。每天每名医护人员最少需采样800人至900人。最多的一天,潘秋吟采样达1453人,手消、打开棉签、丢外包装、采样、放管、盖管、丢棉签这几个简单的动作,她重复了1453次。

  在高风险区开展核酸采集工作,需要上门挨家挨户去完成。于是,潘秋吟就和其他核酸采样工作者每天穿上防护服、戴着面屏、穿着靴套,带上垃圾袋及核酸采样管爬楼梯,整个工作结束后,她们全身上下、里里外外都湿透了。

  白衣执甲再次出征的勇士。9月2日,贵州省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吴晓春来到花溪,天才刚亮,还没来得及放下行李,大家就在领队的带领下进行了分组。随即,各小组按照分工,分别赶赴到不同的采集点开始了核酸采集工作。

  撕掉棉签包装、进行咽部采样、放入取样瓶、手消接着开始下一个,吴晓春与小组的其他成员一样,没有半分懈怠、没有一刻休憩,因为她们在和疫情抢时间、夺先机。9月9日下午,工作结束后的吴晓春就接到领队李娟主任的电话,要求立刻收拾行李赶往贵州省将军山医院支援。

  “协调产科、手术室、新生儿科几个单位,再到病房布置、抢救物品摆放、院感、术前讨论会……从我接到任务那一刻开始,我的小本子上就不断记录下了各个注意事项和重点内容。”吴晓春说,自己的脑海还不断在思量,做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落实。

  9月12日下午,在院感科、产科、新生儿科MTD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贵州省首例新冠肺炎确诊孕妇顺利在贵州省将军山医院分娩。9月19日,经过吴晓春所在团队的不懈努力,在医院出生的三个宝宝的核酸结果均为阴性,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指标均正常,目前已陆续转入贵阳“黄码医院”继续治疗。

  9月21日晚,贵州省将军山医院收治了一名3个月大双造瘘的患儿小睿睿(化名),但随行的母亲不会更换造瘘袋,最后一次更换的造瘘袋还是4天前,对于患儿来说,若不及时更换,极有可能引起造口周围皮炎。为解决这一问题,22日一早交完班后,吴晓春就跟同事周静为患儿更换造瘘袋。

  “这些天贵阳市的情况逐渐好转,但在贵州省将军山这个战场上,战斗还没有结束。”吴晓春坦言,将时刻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并以最饱满的状态投入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