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12日电 绵延起伏的山峦在阳光的映射下绿浪滚滚,河流穿过城市、越过草地,涌动着生命的气息奔向远方,竹林中鸟儿高歌,蝉声鸣啼,城镇的商场里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贵州省信息显示,目前,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证明,经济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够双赢。

  图为肇兴侗寨。(来源:摄影师毛权武/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十四五”时期,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良好生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能。

  曾经,贫困和落后曾深深困扰着贵州人民,“穷山窝”过去是贵州的标签。然而,在2020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78万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2019年,贵州提出因地制宜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据统计,仅2019年农村产业革命就带动全省111.8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位于亚热带的贵州气候温暖湿润,海拔高,是方竹的最佳生长地。

  方竹产业是贵州省发展绿色经济的特色产业,也是特色林产品。2021年贵州新造方竹基地16.91万亩,总面积达491.9万亩,方竹面积全国第一。全省50万亩以上的竹产业县达到4个,赤水成为全国三个竹林面积超过100万亩的县(市)之一。成功打造了大娄山、武陵山和赤水河、清水江“两山两水”竹产业带。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退耕还林带动方竹产业发展在贵州省生态经济中已经成为典型案例。随着互联网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桐梓县的方竹销往全国各地,“中国方竹笋之乡”品牌深入人心。

  李丰是贵州省桐梓县的一名村民,提到方竹,李丰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我们家就是靠种植方竹实现脱贫的,现在方竹进入采收期后,每亩年收入在2800元以上,每年除了一家老小的生活支出外,还能有存款。”他说道。

  据村民介绍,现在贵州省还在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竹产业发展模式。“我家10多亩土地今年全部用来发展方竹产业了,政府带领我们种我们很放心也有信心做好,不但在育苗、种植、管理阶段都能务工增加收入,产生效益后还能分红。”村民王红丽说道。

  桐梓县楚米镇三台村村支书成克书说道:“以前我们的笋子产量品质都比较差,现在可就大不一样了,通过低效林改造,我们村的方竹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人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了。”谈起如今方竹产业的发展,成克书滔滔不绝。

  桐梓县在竹子基地建设、加工技术、市场销售方面均表现突出,2018年至2020年新造方竹57万亩,年产量由2016年的1.6万吨增加到5万吨,引进无硫烘干、即食笋、水煮笋速冻、鲜笋速冻等高端生产线,创建方竹品牌,2020年全县共销售方竹笋产品1.8万吨,销售额1.9亿元。

  除方竹外,油茶、花椒、皂角也是贵州省特色的林业产业,通过发展特色林业,发展和生态并举,贵州省既实现了经济效益,又建设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