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分社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社会民生>>正文
张艳梅:闯荡现代市场的苗族绣娘
发布时间:2021-03-11 16:48:25 稿件来源:中新网贵州

  中新网贵州新闻3月11日电 题:张艳梅:闯荡现代市场的苗族绣娘

  作者 杨晓波

  出生于贵州省台江县一个普通家庭的张艳梅,母亲是当地的刺绣能手。张艳梅原本应该像普通小朋友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三岁时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经过一次大的肢体矫正手术后,不幸落下了终身残疾,只能拄着双拐行走。

  双腿不便没有让她一蹶不振,反而激起了这个苗族姑娘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她也曾心痛、难过、自卑,好在精美的苗绣成为了她灰暗人生中的一束光。在母亲的影响下,张艳梅专研苗绣,并深深的爱上了苗绣。

  为传承保护苗绣,从2000年开始,她花8年时间、徒步3万多里路,基本走遍贵州苗寨,学习、记录、收集了不少苗族支系的苗绣绣法和图案纹样,为传承创新苗绣打下基础。

  张艳梅高中毕业后就接过母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绣娘。原本大家都以为她的人生就是在家里绣苗绣,平平凡凡过一生,然而她的举动超出所有人想象,她选择了创业!

  去北京学习、自己开店,撑着一双拐杖往返各地,穿梭苗寨,从刺绣、种植蓝草、收集靛蓝、染色等。通过发展民族工艺品。她深知,仅凭自己一人之力,很难将苗绣产业做大,她必须要聚集多人力量,才能将苗绣做出规模,走向外面的市场。

  张艳梅带着自己的苗绣成品走出村寨接收订单。接到订单后,她撑着拐杖往返于县内各乡镇,穿梭于苗寨村落,并动员当地绣娘加入自己的苗绣事业,发放刺绣品加工生产,收集苗绣,自力更生。

  为赋予苗绣和银饰新的生命力,1998年,张艳梅更毅然踏上去北京寻求学习加工技术的路。北京的红桥、木樨园布料市场,国贸街的流行元素,绣家园的书摊都留下了她驻足的身影。经过学习,张艳梅在设计加工苗绣成品的过程中,加入流行、时尚等元素,使其更能被大众所接受。

  2015年10月,张艳梅与自己的妹妹一起创立了小微企业——台江县仰黎苗族织绣工艺坊。通过发展民族工艺品,她不仅自己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而且还带动了一批贫困群体。

  “目前,我们带动了二十多位周边移民搬迁户到这里灵活就业,一个月能有一两千元的收入。”张艳梅说。

  创立微型企业后,张艳梅采取“公司+贫困户+农户”的模式经营,将30多名留守妇女发展成为自己的固定绣娘。考虑到绣娘需要照顾小孩和老人,每次接到订单后,张艳梅就把绣线和花样底版逐户送到绣娘手中。

  “从去年以来,陆续接到上海,还有广州、北京的一些打样的订单。”对于订单,张艳梅对此充满了信心。“此外,我们与之前的合作商在染色、银饰保持合作,持续加工,接下来还是多做一些产品,包括前期后期的打样、设计,尽量的让产品更融合市场。”

  货品发货前,张艳梅也会做好售前服务咨询,会根据客人的需要修改最后的效果,如衣服用料、染色的深浅。台江县素有产蓝的历史,在提炼蓝上,张艳梅就有独特的见解,她选择了让苗寨产出的蓝再回归到自己的产品中来。

  “坚持苗族传统的染泥法,不仅给种植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也给自己带来了便利,这是一种共赢。”张艳梅说,如果她的仰黎绣坊门面不开,一定是在“后院”染色了。前门后院的刺绣染色,刚好相互补充,不管每天接收哪种订单,她都做得有声有色。

  如今,她的刺绣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法国和香港、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先后承接了上海盈稼坊绣品的前期加工、台湾原居民山河文化公司产品固定加工等订单,小微企业每年纯利润30多万元。

  张艳梅说,接下来,我会更加努力地带动更多的绣娘,大家一起把苗绣做得更好。(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