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贵州商学院首届知识产权论坛在学校湖滨会议中心成功举办,论坛以“数据知识产权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旨在探讨数据知识产权与新质生产力的有机联系,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商学院党委书记吕国富在论坛开幕式中致辞。他在致辞中说:知识产权对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一所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贵州商学院期待通过举办本次论坛,大家能就知识产权研究当中的热点问题、实践当中的焦点问题、未来发展的主要的趋势和走向,进行理论研讨和实务交流,从而为贵州商学院知识产权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为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高质量发展,展现出知识产权人的应有贡献。

  贵州商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杨昱致欢迎辞。他强调,我们正处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数据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面对数据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次论坛以“数据知识产权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旨在深入探讨数字经济时代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在主旨发言环节,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宋伟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他以“原始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相关知识产权问题探析”为主题,深入分析了原始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宋院长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知识产权在原始创新过程中的保护与运用,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瞻建议和有益思考。

  随后,来自不同领域的四位主旨发言人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包括贵州民族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善斌、贵州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四级调研员游兴颖、贵州商学院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雪以及贵州省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吴好学。他们依次就知识产权与新质生产力在促进产业发展、创新和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呼吁为了充分发挥数据的潜力,需要加强数据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完善的制度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合法和高效利用。

  此外,参会的各方代表还就当前知识产权与新质生产力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围绕地理标志、产业结构调整、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贵州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四级调研员游兴颖针对贵州目前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情况作了详细介绍;贵州商学院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雪围绕贵州省如何通过数字知识产权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发表了独特见解;贵州省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吴好学则围绕品牌建设和如何实现品牌价值进行了分享。

  贵州省知识产权局、贵州省人民检察院、贵州省公安厅等职能部门结合在贵州省在开展知识产权建设工作中的实际作了交流发言。北京市东卫(贵阳)律师事务所、中佳知识产权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贵阳分公司、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沃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律所和企业在现场提出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等方面的疑惑,宋伟教授逐一进行了解答。

  在大家的精彩发言中,与会者深入探讨了知识产权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路径和机制,共同探寻了推动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思路。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火花四溢,为贵州商学院首届知识产权论坛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闭幕式环节,贵州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战略处陈红美作总结讲话。她提到,目前贵州省已经建立了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和专班,制定了实施方案,并组建了调研学习团队,以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同时,贵州省已确定了11个地区为2024年贵州省数据知识产权省级试点,并启动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主体摸底工作,并将数据知识产权纳入了《贵州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立法范围,加强了与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沟通对接。她期待通过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和企业代表的实践探索,共同促进数据知识产权的发展,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论坛结束后,与会代表一致表示,本次论坛面向国家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数据知识产权和新质生产力相关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为大家提供了互学、互鉴、互促进的机会,深化了对知识产权和新质生产力的认识,收获了诸多好经验、新招法,对今后工作开展颇有启发。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数据已经崛起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且持久的影响。随着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据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尤为关键,它们不仅是推动数据资产价值实现和流动的重要支柱,而且还是维护数据安全和促进数据共享的基石。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促进数据知识产权与新质生产力的结合探索了新路径,更是为贵州商学院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搭建了重要平台。

  来自高校、司法、行政管理部门、法律服务行业的专家学者、优秀数字企业代表以及业内精英及贵州商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本次论坛。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