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开展中学美术教学

  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领域不断发展和改革,素质教育取代了以考试为主的教育,为中国持续培养综合人才。在“双减”背景下,为贯彻落实2022版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学美术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引,以艺术核心素养为主线,凸显美育功能,结合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美育素养。

  素质教育能提高中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而中学美术能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美术教育可以说对学生情绪培养、智力开发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将素质教育整合到美术教学中,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审美欲望、提升艺术修养,实现美术教育目的。

  艺术领域具有固有的特性,以前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今天学生们的发展要求。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的热情,进一步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得怎样,学到了什么?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模式,体会艺术之美,端正学习态度,感悟丰富内涵。

  中国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后,中学美术教育有了提高。其一,优化教学法,改变现有的“灌输式”教学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习效果。其二,学生深刻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舒适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吸引学生去学习,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创意性思维及思考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这也是中学美术教育的教育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为了转变“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新课标的提出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也唤醒了全社会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为了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五育”并举,按照新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能力。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下,提高思想认识,站在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课堂引导,提升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课堂教学的主体发生了转变,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是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则是被动学习,为了有效落实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主观意识激发出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拓展、主动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互动,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舒适的学习状态下感受美术作品,增强主观能动性,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课堂上,教师结合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不同问题的探索,不仅有效突出了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也获得更为宽阔且自由的学习空间,能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有效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感受美术课堂学习的魅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结合课本知识,因地制宜地突出地方课程、当地文化、民族文化等因素,融入地方文化特点,使美术教育更加生动丰富,通过美术课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了解家乡风土人情,从而培养和提升学习兴趣。

  强化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促进教学相长,落实好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学情,充分了解学生的心声,从学生的内心想法去教育学生,理解学生的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情感投入教学,和学生一起欣喜、思考、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教师应该灵活地做好课前准备,根据学生需求,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好奇心的新颖有趣的问题,在课前针对性备课,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正视学生的能力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例如:学生如何学习《校园环境标识设计》?怎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大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根据自愿原则,学生可以代替老师在讲台上讲解,结合学校校园里的标识设计,分析常用标识设计,在我们校园生活中,标识具什么意义和作用?通过平台展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美术综合能力。

  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学美术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目的,单纯的教师授课讲解是无法达到的,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经常示范的基础上,多欣赏作品,寻找素材,从生活中吸取灵感,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美术绘画的知识,而是学生提升自身对于美学艺术的感知能力及美术核心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取材,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废弃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创造和设计,完成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仅能让自己的想象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实现废弃物资源再利用,还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美术教育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要多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废弃物制作艺术作品,多样化设计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学生能够去收集生活中不用的材料,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中意的废弃材料带到班级中来,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使用的材料,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实物展示的形式,向同学们示范和展示具有创意性的废弃材料艺术作品,要求学生完成作品后,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这样又能够欣赏到其他同学带来的创意设计,取长补短,丰富自身创作灵感,让自己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构建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创造不同的教学情景,融入游戏、故事、真实案例、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景中,体会到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些落后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现代科学技术给美术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更多的优秀作品,学生欣赏、感受不同的艺术作品,获得更丰富的美学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例如:在《清明上河图》的美术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将作品展现给同学们,而且局部可以放大,很清晰,效果逼真,古人的意境得以诠释,《清明上河图》将北宋时期的都城当年的繁华表现出来,宋初市民阶层的形成,出现了以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通过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景象,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尚,作品构图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主题突出,采用线描淡彩画法。通过情景再现,发挥学生的鉴赏观察创作能力,从作品的构图内容艺术特点和节奏上感受作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看得清楚,了解得透彻,进一步提升审美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解创作背景,传达正确的德育概念。在初中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富有内涵的美术作品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依据,通过欣赏作品,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中认识美术,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将丰富的文化内涵描绘在作品中,优秀作品的产生都有一个有意义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美术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不同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画家的思想情感,传达出正确的德育概念。例如,学生欣赏《格尔尼卡》作品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战争视频进行导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二战期间,学生能够带着情感进入当时时代背景中,感受画面表现德国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屠杀无辜居民的情景,作品从不同视点来表现,没有一个完整的形体,使人感觉到一种混乱的战争场面,去看作品中经历战火惨败的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运用象征性手法揭示法西斯的暴行,如公牛代表法西斯,马代表苦难的人民,在色调上,以黑、白、灰三色加剧画面悲剧性气氛,这幅作品成为控诉法西斯暴行的经典作品,其深刻的意义使其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体现画家毕加索对于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毕加索的思想,正确的德育观念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父亲》是油画家罗中立的作品,画面描绘了贫困中的老农形象,古铜色的皮肤、耳朵上夹着的笔、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和手上的干茧、木讷的表情,用照相写实手法表现父亲的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之美,这幅作品是对生活中劳动者的崇敬和赞誉,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做一名勤劳的学生,传达了正确的德育概念。

  总之,新时代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是必须拥有高素质教师,因此,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是长流河,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技能,提升自己的眼界,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全方位成长,为中国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贵州省遵义市新蒲中学 刘丽容)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