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伯,您这个是在挖什么啊?” 外出走访返回网点的时候,路过一片地,老人家坐在小凳子上,用小锄头翻着面前的土地。我们疑惑的问道。“这是太子参种,我前两个月埋的,现在要翻出来种了。”老人身体看起来很硬朗,一点也不像70岁的老人家。“你们是信用社的吧?我以前还在你们信用社贷过款勒,几十年前第一次贷款是80块钱,贷到后来是2万块,后来都还清了。”老人说完还爽朗的哈哈大笑起来。

  看着健谈的老人家,我们走到地里,蹲下来看了他的太子参,也和他畅聊起来。他的贷款从80元带来烧砖,后又因买牛,买马车,买拖拉机,借了还,还了借,从80元的额度不断提到2万块,他依靠贷款购置的拖拉机,改变了家庭经济情况,供养了孩子上学,自己也从砖瓦房慢慢修起了小平房。“还得是感谢你们啊,让穷人有盼头啊。”“老人家,您言重了。你家孩子们都在哪里啊?”他说他的孩子有一个在广州打工,有一个在贵阳做生意,打工的孩子在福泉市区买了房子,让他到市里去住,他不愿意去,今年太子参一斤75元,价格走势好,他要多种一点。交谈中,他告诉我们当前太子参多由凯里地区的一个老板流转土地种植,还有他们这些散户。除了太子参,老人家和他老伴一起还种蔬菜卖。老人家对农信社的记忆和感情,让我们深感骄傲,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明白扎根三农、情系三农的重要性。

  精神永传承,奋进正当时。今年7月,以“普惠大走访”活动为依托,开展以聚焦主业,围绕基础市场、基础业务、基础服务、基础管理为目标,发起了一场下沉基层的工作要求。农商行前身是农村信用社,数以千计的信合人凭着一个包,一双脚,足迹遍布村寨的角落,丈量一方土地,引入金融泉水浇灌了地方经济。春夏秋冬的季节轮替,变化的是他们春秋冬装的轮换,不变的是季节更替下依然穿梭在田野间、村寨里的农信人。这样根植基层的坚持是精神的执着,也是对脚下土地爱得深沉,经历时间的沉淀,成为了值得学习和传承的“挎包精神”,现在的我们,感知到沉到基层,便是农信社这参天大树的根系向下,是为了进土壤、吸取营养。干部职工的下沉,似重走长征路的越高山、趟险路,引发与三农的情感共鸣。在农民眼中,蹲过的苗,根扎得更深,叶长得更茂。农信人的成长也如此。

  吃透岗位、重要岗位,往往体现于解决问题的磨炼、攻坚克难的考验。这是国家对人才干部培养的要求,将其内化于农信系统,我们的三农金融主力军,若不借普惠大走访的东风,沉到乡村中,就如何开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事宜,可能会高谈阔论、高屋建瓴。越是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越能让人经风雨见世面;越是复杂局面和急难险重任务,越能给人以“重担压身”的锻炼。农信青年多在这样的岗位历练,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知重负重的担当、厚植心系群众的感情,才能健康成长,更好肩负起新时代农信事业发展的职责使命。当前经济环境复杂,疫情对全球经济以及社会经济复苏与发展,提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普惠金融旨在解决基层群众金融需求以及金融服务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农信青年成长的必然要求。

  谋发展之道,走共赢之路。重拾“挎包精神”是巩固农村阵地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当前,普惠金融理念的践行,各大银行纷纷开始下沉农村,给守护多年的农村市场带来巨大冲击,我们只有重拾“挎包精神”,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客户信息,才能有效稳固自身的客户群体更能增添、拓展新客户的机会。重拾“挎包精神”是增强农商行凝聚力的需要。“挎包精神”不仅仅是走村串户、与群众百姓建立感情的作用,更是农商行独有的精神财富,一如“长征精神”,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事业注入了精神财富。“挎包精神”亦是农信人在农信事业拼搏中用苦干实干凝结的精神财富,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更能增强凝聚力、向心力的巨大作用。刚参加工作之时,犹记一位同事大哥哥在下乡过程中,帮助老乡收大米,和百姓蹲坐田坎边,一起吃饭、喝水休息。那时候的工作休息总是看见他们在岗,网点大扫除、集体生日会、整理院子,大家都会齐心协力参与。风风雨雨七十年,从合作社到信用社再到百姓银行的农商行,在发展壮大中创造的优秀企业文化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未来农信事业发展中,希望我们以及众多农信青年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期望取得农商行改革发展的新成就。(杨晓芳)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