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贵州思南许家坝镇的村民在采摘蔬菜。 王安宏 摄

  中新网贵州思南11月16日电 题:贵州山区见闻:冬季无闲田沃野扮新绿

  作者 周燕玲 王安宏 张建雄

  “春种夏管秋收冬闲”,一直是传统农民的生活写照。如今,贵州部分山区一改农闲时节“猫冬”的旧习俗,田间地头里,村民挥锹舞锄或驾驶农机,亦或施肥补苗,所到之处皆是热闹的农业生产氛围。

  图为贵州思南许家坝镇种植的油菜。 王安宏 摄

  走进位于武陵山腹地的贵州省思南县许家坝镇,天空时不时飘起小雨,许多农户正通过移栽、撒播等方式冒雨开展油菜播种。经历了持续多月干旱后,此轮降雨让全镇有三个500亩以上坝区的许家坝,旱情得到了缓解,前不久移栽的油菜也长出新叶,泛起一片新绿。

  许家坝镇堆上村的种植户简文友今年种了10多亩油菜,最近天天早出晚归,在田里忙碌。他坐在田坎上,擦一把额头上的汗说道:“久旱逢甘霖,得抓紧施肥、移栽。”

  图为贵州思南许家坝镇“冬种”的土地。 王安宏 摄

  为高效推进秋冬季农业生产,许家坝镇在抢抓秋收作物时,22个村(社区)因地制宜开展“冬种”,有效盘活土地资源。为提高播种效率,该镇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高性能农机设备纷纷走入田间地头。

  “全镇已移栽和播种1.02万亩油菜、0.15万亩小麦,土地翻犁面积达2.45万亩,秋冬农业生产势头较好。”许家坝镇党委书记田景军说,各种现代化农机正成为种植户抢抓农时的“好帮手”。

  在许家坝镇龙塘坝村的田间,农户蒲亨伟驾驶旋耕机,快速翻犁土地,他的家人紧随其后,起垄、施肥、播种。以前用“老把式”忙一天才翻犁1亩地,如今他驾驶农机一天就能翻10多亩地,一些往年冬天闲着的田,今年都被种上了油菜和小麦。

  随农机一起下到田间地头的,还有农技服务队。秋冬农业生产开展以来,许家坝镇已为22个村(社区)提供农技服务500余次,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奔走在田间地头,现场为村民“把脉”冬种。

  冬季无闲田,沃野扮新绿。初冬时节,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玉龙镇新民村阳光明媚,牛栏江静静地蜿蜒而过,一片片不规则的土地错落有致。放眼望去,有的地块蔬菜绿意盎然,现代化喷滴灌洋洋洒洒,有的土地刚翻犁好,村民在加紧覆膜、种植。

  “我可舍不得让这几亩地闲着,这片地里的白菜刚采收不久,行间的缝隙里豌豆就出苗了。”菜农黄贵英说,每天来地里摘菜都会带一把豌豆种,在摘了菜的空地上会顺手种下豌豆,白菜采收完豌豆尖也会很快进入采收期。

  图为贵州思南许家坝镇的村民在用农机翻土。 王安宏 摄

  新民村属于高原河谷地带,光照强、气温高、无霜期长,但这里山高坡陡、土地破碎,不利于开展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村民就从精耕细作上苦下功夫。乘着产业发展的东风,新民村把产业路修到了田间地头,2019年还安装了先进的喷滴灌系统。

  “我种了一辈子地,以前浇水靠挑,采收靠背;现在产业路修好了,地里也安装了自动喷滴灌。”正在地里施农家肥的新民村村民吴世德说,这片地前两季已经挣了十来万元,现在种的第三季蔬菜估计还能再挣几万元。

  图为贵州思南许家坝镇秋收后的土地种上蔬菜。 王安宏 摄

  新民村所产的蔬菜因质量好、绿色无公害,备受消费者青睐。目前,从新民村“走出去”的蔬菜,走俏贵阳、昭通、昆明等地的蔬菜市场。(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