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贵州省思南县许家坝镇,收割机忙着收割稻谷。  王安宏  摄

  中新网贵州思南9月8日电 题:武陵山坝区“秋收记”

  作者 王安宏 杨飞飞 周燕玲

  热浪翻滚的午后,位于武陵山腹地的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镇,随处可见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饱满的谷粒从卸粮口喷涌而出,满满当当地装入口袋里。微风拂过,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稻香味。

  “虽然今年天气高温少雨,但各项措施得力让水稻又稳产了。”刚踏上田坎,正在用收割机收割水稻的许家坝镇堆上村农户张韵先,就放下手里的活儿讲起今年的收成情况。

  图为贵州省思南县许家坝镇,村民忙着用收割机收割稻谷。 王安宏  摄

  谈及2022年的水稻产量,张韵先直言不讳地说:“自从村里有了灌溉沟渠,年年都是好收成,我种的水稻产量每亩有650公斤左右。”

  在中国粮食产量地图上,贵州不是产粮大省,但在这片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2.5%的土地上,贵州粮食产量已连续九年稳定在千万吨以上,成为中国11个粮食产销平衡省份之一。

  全镇有三个500亩以上坝区的许家坝,水稻田面积有1.9万亩。在张韵先的记忆里,由于过去耕地灌溉和排涝设施不够完善,晴天旱、雨天涝,旱难灌、涝难排,村民既盼水又怕水,农业生产旱涝交困。

  为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面貌,许家坝镇近年来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目前有水渠80多公里,水库3座。2022年以来,许家坝镇农业灌溉用水约8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约5246亩。

  图为贵州省思南县许家坝镇修建的水库。 王安宏  摄

  秋收时节,站在田间的许家坝镇坑水村村民杨福英,看着成熟的稻穗压弯了“头”,沉甸甸地在田间随风舞动,心里格外畅快。就在前几天,眼瞅着水稻陆续进入完熟期,杨福英赶紧联系农机手上门作业,片刻不敢耽误,“水稻基本上长到九成熟就割,再晚容易掉谷粒在田里。”

  杨福英说,结束过去望天收成的窘境后,不仅有效减少了引水“跑冒滴漏”现象,耕地还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机械能下田,以前起早贪黑一天都干不完的活,如今一台收割机一个小时就完成了。

  稻谷收完,山区民众又如何储粮?走进许家坝镇蒲家寨村村民谭奇权的老宅,房前屋后,稻香四溢。这段日子,收粮、晒粮、储粮、卖粮,谭奇权起早贪黑,浑身是劲。刚从田里回来,又忙着归置晒好的稻谷。

  图为贵州省思南县许家坝镇,村民正在晒粮。 王安宏  摄

  “过去的粮仓是木板做的,容易被老鼠偷粮,但现在不怕了。”说到储存稻谷,谭奇权嘴一咧,来到老房子的一个角落,只见一近两米高宽口径蓝色金属桶,可以装800斤左右稻谷。

  像这样的桶,谭奇权家有好几个,每年都会装得满满的。谈起2022年的收成,谭奇权说:“6亩水稻田都实现了丰收,收割的粮食除了供一家老小12口人吃之外,预计还能卖3000斤左右。”

  图为贵州省思南县许家坝镇,村民把晒好的稻谷储存起来。 王安宏  摄

  数据显示,到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在接受中新社专访时曾说,“中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很好地解决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