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4月24日电 (周燕玲)位于中国西南的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区位十分重要,贵州生态好坏,直接影响“两江”中下游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曾经的贵州广大林区是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既面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退化问题,又面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紧迫任务。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持续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贵州不仅撕掉“绝对贫困”的千年标签,“绿色版图”也不断扩大。5年来,贵州退耕还林面积中国第一、治理石漠化面积中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速中国第一……

  从脆弱生态到满眼皆“绿”,解码贵州“绿色家底”,那就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治理“地球癌症” 生态保护与修复并行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罪魁祸首就是石漠化。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岩溶出露面积占贵州总面积的61.92%,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持续与“地球癌症”抗争。

  时下,走进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大营镇关新村,生机盎然,一片片绿油油的棕榈树遍布山间,长势喜人。“棕榈全身是宝!”当地村民说,广泛种植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对治理石漠化非常有帮助,棕榈树木材还可以制器具,花和果可以做保健品和食品,根可以入药,棕丝可以做成床垫。

  地处麻山腹地的关新村,一度石漠化严重,山高坡陡,当地人只能以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生。为了改变当地生态环境,当地村民在破碎的土地种上了棕榈,昔日的荒坡沙沟,变成了青山绿洲。如今,黔中大地上,许多曾经像关新村一样石漠化严重的地区都已重新披上了“绿衣”。

  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由于历史问题遗留下诸多废弃露天矿山,为破解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近年来贵州对废弃露天矿山进行全面的排查和摸底,把脉问诊、建立工作台账、编制规划、科学设计,通过生态修复,结合植被修复和山体修复,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了绿化面积。

  走进贵州思南县胡家湾乡龙泉采石场,原以为看到的会是一片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乱石堆,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片菜园和草坪。附近的村民正在这片地里打坑、撒种、施肥、种菜,忙得不亦乐乎。

  “这个地方整治前全是光秃秃的石头,整治好后前两年分给我的土地,准备用来种蔬菜。”胡家湾乡黄龙泉易地搬迁安置点居民梁银分说,废弃露天矿山变绿地,一块块大地“伤疤”被抚平,让山更青、水更绿、土更净。

  山上披绿 林下生金

  持续推进生态修复,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2.12%。时下,走进地处梵净山麓的贵州江口县官和民族乡大坡退役军人养殖基地,满山苍翠。树上栽种的铁皮石斛一圈圈绕着树干,惹人眼球;林下养殖的飞山鸡正在林中捕虫觅食,十分喜人;三五成群的工人穿梭其间,忙得不亦乐乎。

  “拥有2万余亩林地的大坡林场,以前只能依靠采伐林木维持发展,良好的资源稟赋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退役军人养殖场场长代仁发说,现在真正让青山变成了“金山”。

  “我们结合林场实际,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林业和林下产业充分融合。”江口县林业局负责人吴乃刚说,目前江口已规划出4万余亩林地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旅等林下经济产业,覆盖当地2.2万余户。

  让青山常在。贵州大力实施森林扩面提质增效,在增绿上下功夫,为自然留白。2021年,全省完成营造林360万亩,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215.68万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640平方公里,完成草原生态修复30.69万亩,完成乡村绿化5.99万亩,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3.23%。

  据统计,2021年贵州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28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60亿元。贵州累计建成千亩以上林下种养基地321个,林下经济实施主体达到1.75万个,带动302.8万农村人口月均增收1294元。

  水清产业兴 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前列

  “以前风里来浪里去,打点鱼只能够一家糊嘴。”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团结街道复兴村蛮王山庄负责人崔兰芝说,上岸后经营农庄,一年就收入上百万元。

  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先后批复实施乌江、清水江、赤水河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通过一揽子规划的实施,一方面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同步安排,强化地方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另一方面确保流域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同时,贵州重点推进磷化工、白酒、煤矿、电解锰行业企业污染整治与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并对重点区域水域实施“网格化”管理,强化日常巡查。2021年以来,贵州省查处行政处罚案件2082件,罚款金额逾2亿元。

  时下,走进贵州各地,碧波荡漾的江面再不见网箱围汊、泡沫垃圾的踪影,清风徐来,满目青山让人心旷神怡。遍布在青山绿水间的养殖基地,鱼欢水清,使得贵州生态渔业两兼得,不少鲟鱼还畅销海外,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到2025年,贵州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119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Ⅲ类)达98.3%以上,无劣Ⅴ类水体断面。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0%以上。

  数据显示,贵州自然保护地已超过300个,现有世界自然遗产地4个,是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最多的省份,已知的生物物种有24547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中国前列。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明确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持续改善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展望未来,贵州将会迎来绿色发展的又一个“黄金十年”。(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