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24日电  为破解森林生态保护与群众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林业局与省财政厅通过深入调研,于2018年启动实施了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效。

  走进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贵州林业如何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利益”,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前几年,大家都在为脱贫攻坚奋战,但是保护区内不能兴修公路也不能发展产业,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更好更切实地带动保护区内的老百姓增收致富。”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安康说。

  沿河自治县黄土镇竹园村学堂堡组的黎仕福,是居住在麻阳河保护区核心区的建档立卡脱贫户,由于保护区核心区不允许任何林木采伐、畜禽养殖、药材采挖等行为,黎仕福一家找不到更好的增收之路,只能在房前屋后种些蔬菜、玉米维持生计。

  “我们保护区的老百姓,是特别淳朴善良的,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面,都是靠山吃山过日子,但是,为了要保护生态不能砍树、不能打猎、不能搞养殖、不能采挖药材他们大多数都支持,说核心区不能搞建设活动,他们大多数也都理解。”习水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余元林告诉记者,保护区的群众为了保护生态,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他们看在眼里,敬佩在心里。保护生态环境是责任,带动保护区内群众发展增收也是使命,最关键的就是找到能够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的路径。

  2005年提出的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易地搬迁、资金补助、实物补贴、社保兜底等方式,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失去收入来源和发展机会的群众进行经济补偿。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探索开展了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

  2018年至2020年,贵州累计在麻阳河、宽阔水、习水、大沙河等重点生态区位完成赎买任务4.08万亩、累计下达兑现赎买资金1.9亿元。2021年至2022年,在习水、大沙河、麻阳河、宽阔水、梵净山、雷公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赎买任务3.28万亩、累计下达兑现赎买资金1.66亿元。

  “我们主要是针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非国有的人工商品林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所持有的商品林,省级财政按照每亩不超过5000元的标准全额赎买,赎买对象资料通过审核之后,资金直接转入农户的账户。赎买后,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登记为保护区管理局单独所有。”贵州省林业局副局长缪杰介绍,开展重点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之后,自然保护区内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沿河自治县竹园村的黎仕福,在2018年、2019年赎卖了97亩商品林,获得补偿资金47万元,他用这笔钱把原来跑风漏雨的老屋修好了。走进黎仕福的家里,客厅铺着整齐的瓷砖;厕所里热水器、浴霸一应俱全;厨房的墙边立着双开门的冰箱和消毒柜,洗碗池上都装上了热水。“领这笔钱的时候,我去办了存折,我从来没想过我也能有存折,而且里面还有这么多钱。”穿着新毛衣的黎仕福,笑得格外灿烂。

  在实施重点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当中,贵州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路径,推进赎买体制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更加深入和健全。

  贵州省湿地和公益林中心主任邓伯龙介绍,2018年—2020年试点工作完成后,贵州省林业局进行了总结,完善相关制度和程序,争取省财政厅的支持,落实了年度资金,制定了《贵州省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2021-2025年)工作方案》,经省政府同意后省林业局与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实施。

  贵州省林业局局长胡洪成指出,下一步全省林业系统将探索更加多元的资金筹措渠道,有序推进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同时要更加强化对保护区内群众的生计转型引导,通过发展自然教育、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带动保护区群众稳定增收。探索建立更加完善和有效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助力贵州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