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18日电 (记者 张伟)通过筑牢粮食安全保障,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推进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等举措,贵州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17日从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执法检查动员会获悉上述消息。

  筑牢粮食安全保障方面,贵州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生产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高质量发展考核,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纳入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出台《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意见》,完成17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450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开展“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粮油生产能力提升“六大工程”。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贵州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高位谋划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贵州深化省领导领衔制度,专班化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茶叶、辣椒、刺梨等规模保持稳定,天麻、石斛、太子参、白芨等中药材单品,以及李子、蓝莓等生产规模跻身中国全国第一;食用菌生产规模扩大到52.5万亩(亿棒),进入中国全国前列,红托竹荪产量领跑中国全国。

  贵州利用国储林建设,大力发展油茶、山桐子等木本油料,培育壮大特色林业和林地经济,方竹、皂角种植规模中国全国第一,花椒、油茶位居前列,国储林建设551.04万亩,林下经济利用面积、产值实现快速增长;全面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贵字号”农业品牌建设;推进贵州全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建设贵州高原山区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圃;深入推进山地农机化,积极发展小型智能化、多功能、组合式农机装备。

  贵州还强化市场导向,推进涉农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加快扶贫资产清理,规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管理,盘活农业农村闲置低效资产;发展壮大村合作社,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融合发展模式,以股权为纽带,完善农民作为种养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联股联心,联股联责,联股联业;通过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推进乡村建设方面,贵州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下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乡村面貌;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出台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严格农村建房管控,全面整治违法违规乱建房行为;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摸排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建设农村户厕185.38万户,分类扎实推进整改;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持续推进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农村美化绿化建设。

  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方面,贵州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推进村规民约示范创建,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大操大办、早婚早育、薄养厚葬、不讲卫生等陈规陋习;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支持开展村“BA”、乡村村晚等示范引领性活动;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贵州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达437个,其中中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9个、居中国全国第三;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推广“寨管家”“群众会+”等乡村治理新模式、新经验;加强“一中心一张网+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体系化、现代化建设,贵州全省14871个村实现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常态化推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安全感达99%以上。(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