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24日电 题:黔西南州彝家小院数变化 民族花开振兴路

  作者 陈湘飚

  初冬的暖阳下,天空湛蓝。一簇簇油菜苗钻出地面,一条条村道修葺整齐,一座座农家小院环境优雅,一幅幅彝家生产生活图画生动活泼的展示在墙壁上,地里忙碌回来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我们的山寨十年来变化可大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自来水接到厨房,煮饭、炒菜都用电磁炉,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水冲式卫生厕所,大家过上了好日子”在刚建好的村文化广场上,穿着绚丽多彩民族服饰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细数着家乡的变化。

  野场村位于兴仁市东北面,北盘江南岸。全村一千余户,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彝族人口将近占总人口的80%,是民俗、语言、服饰保留得较完整的民族村寨。多姿多彩的彝族原生态舞蹈独具特色,2014年该村《姑娘出嫁舞》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2020年野场村被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现在村里种有核桃500亩,金银花260亩,高钙苹果50亩,烤烟50亩……1300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支书刘汉林说起村里的发展,如数家珍。

  村里结合实际制定了“一戏”“五景”“八作坊”“三中心”的战略构想,确定了村里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刘汉林表示,在乡村振兴上要带领全村各族民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抢抓机遇,建好家乡,让山更绿、水更清、民众生活更美好。

  彝族火把节、大年节、祭山节是野场村最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民众参与性强、互动性好。每逢节日,民众自筹经费,十里八乡男女老少相约而起,在竹林沟山顶草原跳起欢庆的歌舞;篝火晚会上,“达体舞”掀起阵阵高潮,人们乐而忘返,数十年未曾间断。为了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中共兴仁市委把市文联安排到野场村定点帮扶。

  市文联帮助村里成立了乡村民族艺术团,购置民族乐器,组织村民进行月琴、大三弦、芦笙等传统乐器培训,挖掘整理了《达果些》、《乌蛮颂》、《阿妹戚托的忧伤》等十多首具有彝族风格的歌曲。编成舞蹈并教会艺术团的民众,通过表演引导大家共同参与,活跃村里的文化氛围,吸引了附近布依族、苗族同胞带着节目互动学习,民族文艺之花竞相绽放。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各民族民众交流、交往、交融更加和谐,演绎了一幅幅民族大团结的绚烂图画,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参加了村里的合作社,把自己的房屋让给合作社作办公室。”村民杜传林说,要把家里空闲的两间房腾出来,打整干净,改造成民宿,迎接游客的到来。

  “村里已种下540亩油菜,到明年初山寨内外一片金黄,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大山镇镇长李治介绍,还将种400亩万寿菊,在夏秋开花时又是一番美景。野场村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环境,激发了各族民众的内生动力,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民族之花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越开越繁茂。(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