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黔贵大地绿意盎然,从巍巍乌蒙到蜿蜒乌江,山脉绵延草木葱茏,山泉潺潺百鸟翩跹。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重要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6年来,贵州矢志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动诠释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16年来,贵州全力守护丰富多元的“绿色宝库”,用双手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为百姓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银行”。

  守护丰富多元的“绿色宝库”

  7月底,铜仁市万山区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的消息不胫而走。有研究表明,迄今已有几亿甚至十几亿年以上历史 的桃花水母,对水环境的要求极高,只能生存在生态环境良好的水域。它的出现,恰恰证明贵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除了“水中大熊猫”,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如今也在贵州现身。今年1月,贵阳市南明河水东路段、遵义市新蒲新区相继发现全球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的身影。

  珍稀动物在贵州的频繁出现,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细数贵州的“生态家底”,物种数量高达24547种,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贵州境内318处自然保护地,聚集了贵州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贵州还有300多种特有动物、280多种特有植物,如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银杉、珙桐、梵净山冷杉等,堪称“中国物种基因库”。

  地处长江经济带上游的贵州,是“两江”流域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去年8月31日,《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正式印发,贵州生态环境保护有了一把“绿色标尺”。全省范围内共划定1332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根据单元特征设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被称为“史上最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出炉。

  环境不超载、底线不突破。“三线一单”的出台,让全省各地环境管理要求有了明确标准,成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硬约束、硬保障,也为贵州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描绘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

  作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的喀斯特地貌美不胜收,成为全省生态建设的典范。

  夏日的万峰林,万里无云,偶有微风吹过,惹得树叶沙沙作响,这里有徐霞客“天下山峰何其多”的浪漫书写,也有游客心中向往的远方。

  上世纪70、80年代,为了解决生计,万峰林的居民们以伐木为生。随着森林资源被破坏,万峰林难逃“石漠化”的诅咒,匮乏的植被、裸露的岩石、水土的流失……万峰林遭受了大自然的惩罚。在严峻生存现实的逼迫下,万峰林走上了一条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道路,历经“消耗——补充——保值增值”的曲折探索,如今的万峰林,绿树成荫,花香满园。

  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金饭碗”。种瓜果、办餐厅、开民宿……2020年,万峰林周边群众的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兴义市旅游发展中心负责人周丽介绍,今年1至6月,万峰林的特色民宿、客栈入住率超过了40%,营收约1800万元。

  据介绍,从2017年至2020年,贵州共有12个地区相继获得国家级生态创建荣誉。观山湖区、汇川区、仁怀市、花溪区、正安县、红花岗区、凤冈县、习水县等获得“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称号,乌当区、赤水市、兴义市万峰林街道、观山湖区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国字号”招牌。

  沉甸甸荣誉的背后,凝聚着贵州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的不懈努力。

  建设绿色发展的“生态银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保护每一片贵州绿,让“绿水青山”的底色越来越足,让“金山银山”的成色越来越亮。

  2020年,贵州省在全国创新实施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作为林业碳汇和精准扶贫有机融合的探索,项目不仅保护了林地资源,也让百姓从中获利,通过“卖空气”赚钱,切身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红利。目前,单株碳汇项目已带动全省11287户农户户均增收1067元。

  森林郁郁葱葱,林下经济大有可为。2020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1.51%,贵州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2203万亩,产值超400亿元,贵州省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合作社等实体达1.7万个,带动285万农村人口增收。

  如今的贵州,生态环境越来越美,百姓生活越来越富,秀美山水成了百姓“幸福不动产”。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16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的种子在黔贵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未来,贵州将继续坚持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生态文明之树蓬勃生长,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记者 谢巍娥 申云帆)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