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分社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贵州分社>>正文
贵州黔东南农信:“金融+创新”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发布时间:2021-02-24 15:41:56 稿件来源:贵州黔东南农信

  贵州黔东南农信:“金融+创新”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近年来,贵州省联社驻黔东南州党工委牢记初心和使命,精心指导辖内16家农商银行(农信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助力军作用,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社社联建”助“产业兴旺”

  欧阳诗远是黔东南州榕江县平江镇加会村人,2007年返乡创业,并带头成立了榕江县平江镇加会村大众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启了他的养兔事业。在欧阳诗远的创业过程中,榕江农信社不仅向他提供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还选派金融指导员不定期到养殖场走访,对养殖场的综合管理和财务管理进行指导。在榕江农信社的支持下,养殖场发展得越来越好,欧阳诗远表示,3年内,养殖基地要拓宽到2000平米,年出栏肉兔要达到20万只。

  对欧阳诗远的关心与支持只是“社社联建”工作开展中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接续乡村振兴,省联社驻黔东南州党工委以榕江县为试点,发挥农信社网点遍布乡村的优势,由农信社工作人员担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辅导员”“财务指导员”,指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选择产业、建立财务制度、规范收支记账,同时发放贷款、吸收存款,打造“合作社+农信社”的“社社联建”发展模式,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截至目前,“社社(行)联建”已推进2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有效带动劳务就业2249人次、实现增收2196.76万元,帮助1311名贫困户就业,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1151.6万元。

  “助农医站”助“生态宜居”

  吴奶银是从江县往洞镇吾架村人,村里有很多像她一样的空巢老人,平时感冒发烧,他们都到村卫生室来看病。如今,他们在村卫室不仅能看病,还能缴纳医保,领取国家补助,真的非常方便。

  省联社驻黔东南州党工委积极践行“百姓银行”的使命担当,将黔东南农信的经营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以从江县为试点,以打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场景为载体,以均衡城乡支付服务资源配置为重点,以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人群为目标,充分发挥点多面广、信息灵活、贴近三农的优势,探索“医疗+金融”服务模式,在从江县打造了46“助农医站”综合业务平台。通过跨界带动,形成工作合力,让村医留得下,让小病不出村,让乡村宜居住。截至目前,“助农医站”累计交易15865笔,交易金额427.42万元。从江农商银行向村卫生室发放补贴32105元,发放宣传补贴32800元。

  “村社联建”助“治理有效”

  为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在助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就业创业中的积极作用,着力构建农信社与“三农”发展共生共荣的生动局面,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省联社驻黔东南州党工委以台江县为试点,打造“行政村(社区)+农信社”的“村(社区)社联建”发展模式,探索“村社联合共建、支部联合共建、信用联合共育、发展联合共谋、温暖联合共递、资源联合共享”的联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台江县联社已与辖内4镇3乡2街道签订了“村(社区)社联建”战略合作协议。

  “信用工程”助“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农耕文明复兴,也是直接解决亲情乡情缺失、熟人社会消失、人与人信任危机问题的重要载体。黔东南农信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抓手,持续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信用县和信用州的“五位一体”创建活动。通过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评定工作,提升群众守信意识;落实差别化利率激励机制,强化农村信用环境,让信用意识深入人心。截至目前,黔东南农信共创建信用农户89.81万户、信用组16649个、信用村1690个、信用乡镇152个。

  “零售金融”助“生活富裕”

  “不交任何材料,5分钟完成授信和放贷,真的超方便!”剑河雨果影视工作人员龙安成通过“黔农云”APP获得5万元“便民快贷”贷款后,喜出望外。

  龙安成,剑河县南寨镇白返村人,2020年初与朋友创办了影视工作室,因工作室需要增加机具设备,面临资金困难。在剑河农商银行的指引下,龙安成登陆“黔农云”5分钟就自助完成了线上评级和放款,5万贷款成功入账,他也成为剑河农商银行“便民快贷”首批客户。

  “生活富裕”是农民的基本向往,更是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为做实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省联社驻黔东南州党工委指导辖内16家农商银行(农信社)探索农村金融零售新模式,以雷山农信社和剑河农商银行为试点,构建了“外部数据+黔农云+客户经理”深度融合的线上多元服务模式,改变了以往农村贷款以户为单位的常规模式,让农户有更多资金发展生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截至目前,黔东南农信累计发放“便民快贷”15.9万笔,金额8.68亿元,惠及5.67万人。(吴兴芝)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