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分社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贵州分社>>正文
贵州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1-01-14 20:11:41 稿件来源: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月14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会议在贵阳召开,会议总结“十三五”期间和2020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安排部署“十四五”时期及2021年发展重点任务。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用新型工业化引领“新四化”,同步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为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拉开了大幕。

  此次会议既是一次对党中央、国务院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会,也是一次对“十三五”发展成绩的总结会,更是一次对“十四五”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员大会、启动大会、誓师大会。

  全省工业战线将不负重托、狠抓落实、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全省新型工业化大突破。

  回顾“十三五”:呈现“七大”精彩成果

  “十三五”是我省工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省工业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结构趋优、质效提升、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黄金十年”快速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过去五年,着力在形势变化中稳定增长动力,工业经济“基础大盘”越来越稳固。全省工业经济平均增速9%左右,保持高于全国平均、高于西部地区的赶超态势。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全国第25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21位。

  ——过去五年,着力在转型升级中坚持创新引领,工业经济“时代特征”越来越彰显。紧贴时代前沿,加大新技术应用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双千工程”成效显著,6000余户企业实施改造升级项目7000余个,拉动技改投资近5000亿元;华润、恒大、苹果等一批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入黔投资兴业。“产学研”通道进一步畅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9户。

  ——过去五年,着力在加快发展中守牢生态底线,工业经济“绿色名片”越来越亮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绿色制造行动计划,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目标。“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化解钢铁过剩产能220万吨,取缔“地条钢”产能166.8万吨,停建水泥产能630万吨,退出落后产能520万吨。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创造性施行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2020年当年磷石膏基本实现“产消平衡”;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较2015年提高7个百分点;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获批全国唯一试点省份。

  ——过去五年,着力在深化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工业经济“引擎动力”越来越强劲。坚持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大力推行省领导领衔推进十大工业产业工作机制,十大工业产业总产值全部跨上千亿级台阶。建立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有效解决能源工业运行大起大落影响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难题。工业园区改革深入推进,园区数量从108个调减到95个,达到了转型升级一批、整合归并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效果;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总产值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77%和80%,较2015年分别提高10个和15个百分点。全面落实新一轮机构改革任务,理顺管理关系。圆满完成盐业体制改革,修订实施《贵州省食盐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贵州省无线电管理条例》《贵州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保护办法》,加大对“黑广播”“伪基站”打击力度,强化对FAST电磁波宁静区保护。分别出台支持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六盘水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文件。成功打造“工博会”“石博会”“水博会”“黔酒中国行”等对外开放平台。

  ——过去五年,着力在两化融合中推进迭代发展,工业经济“融合程度”越来越深化。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大胆打破产业、行业之间的壁垒,推进“政产学研商金”融合,不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深入贯彻大数据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大数据与传统产业融合,实施融合标杆项目183个、示范项目1874个,贵州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全国仅有的四个面向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项目之一,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47.7,位列全国第21位。大力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G基站2万个,为5G应用推广良好开局奠定基础。全省建成联网无线电固定监测站131座、搬移式监测站22套,购置移动监测车28辆,形成了固移结合、覆盖全面、布局合理、功能较为完善的无线电监测体系。扎实推进产教融合、产城融合,职业培训覆盖100万余人,工业园区吸纳就业130万余人。

  ——过去五年,着力在优化环境中培育市场主体,工业经济“新生动能”越来越活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实施服务民营企业“六大专项行动”,尽心竭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仅我厅就减少证明事项9项,细化166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裁量基准。推动惠企减负政策落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办理“服务民营企业省长直通车”反映事项1243件。新增工业市场主体1.3万户。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撑起全省经济“半壁江山”。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不断推进省内工业企业竞争优势重塑,盘江集团、磷化集团等企业成功实现战略性重组。

  ——过去五年,着力在脱贫攻坚中强化责任担当,工业经济“带动作用”越来越凸显。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系统之力,尽锐出战,助推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工业及省属国有企业绿色发展基金、十大工业产业振兴专项资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等渠道,安排扶持资金支持贫困县及园区1170个项目建设。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直接吸纳就业16.9万人,带动就业100万人以上。引进广药集团、娃哈哈、光明乳业等投资刺梨产业,刺梨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50%,带动6.5万户、20万余人增收。全省工业系统派出3000余人次参与驻村帮扶,涌现出以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王泽勇同志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帮扶典型。搭建“实体店+爱心电商平台+单位集采”的销售渠道网,在全系统广泛开展消费扶贫活动。

  展望“十四五”:规划“六大”发展路径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省工业战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一二三四”总体思路,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聚焦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着力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全力打造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努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

  到2025年,制造业占全部工业比重突破80%。工业增速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工业总量进入全国第二梯队,综合实力基本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以白酒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领跑全国,数字经济增速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工业绿色发展持续向好。

  抓好“十四五”新型工业化工作,实现预期目标,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以集群发展壮大规模。充分发挥贵州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等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行动,聚焦十大工业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做优做特地方特色产业,做专做精新兴潜力产业,着力培育集高科技技术+规模化集群生产+现代服务业提质保障为一体的应用集成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以创新发展驱动跨越。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人才、政策、服务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准确把握现代工业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平台,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努力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以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工业接一连三的作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开展融合示范试点,支持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统筹推进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精军工核心业务,提升协作配套能力,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积极营造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良好环境,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和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的市场化联动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以开放发展拓宽空间。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抓住“一带一路”重大机遇,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协作,推动优势装备、技术、标准、管理、服务与资本相结合、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产业链配套,为我省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拓展空间。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国内外优强企业。

  ——以集聚发展提升效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深入开展首位产业培育提升行动,引导优质资源、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将园区作为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加强园区经营管理、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产业引领效应的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和项目,形成集聚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与人口集聚、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新格局,促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以绿色发展严守底线。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切实履行好工业领域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抓好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持续抓牢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推动磷石膏、锰渣等工业固废产业化、规模化综合利用,建设完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鼓励和支持绿色工业园区创建。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安全环保措施。

  经过五年努力,贵州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全力以赴推进“赶”和“转”,进一步推动企业与企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耦合共生、跨界融合、迭代升级,创新培育形成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为主要支撑的“两区六基地”(“两区”即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中国数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核心区;“六基地”即世界级磷化工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和中药生产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培育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富有贵州特色、契合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生态体系。

  回顾2020年:交出“五份”优秀答卷

  过去的2020年,是极具挑战、极其不易、极为关键的一年。全省工业战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集中力量投入疫情大战大考,全力以赴稳住工业经济基本面,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工业系统作为医药物资保障牵头单位,在成员单位和省工商联等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大年三十就紧急推动应急物资重点企业复工复产,突出“研、产、采、捐、调、储”六要素,动员调度卡布、千叶、万江等企业转产生产紧缺防疫物资,全力筹集、统筹调配紧缺医药物资,着力提高紧缺医药物资供给能力和效率。短时间内口罩日产能从9.5万只提升到700万只,消杀用品日产能从不足20吨增加到330吨,负压救护车、核酸检测盒、护目镜、防护面罩/面屏、防护服、隔离衣、测温枪等实现零的突破,基本保障常规防疫物资需求,获得各界认可。4人获工业和信息化部表彰,6个集体、10人获得省级表彰。全省工业战线干部职工凝心聚力,扎扎实实抓好自身疫情防控,全系统无感染病例。

  ——多措并举稳住工业经济基本面。

  采取超常规举措,率先在全国启动复工复产,全力抓好“六稳”“六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月25日全面复工复产。及时印发疫情防控期间涉企优惠政策摘编,协调推进“两直达”服务上门、政策到家,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推荐573户企业申报国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协调各类财政资金、基金支持企业稳定生产经营。组织开展12场省十大工业产业“加强产销对接、推进协同发展”系列活动,签约项目102个、金额145亿元,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深入推进转型升级提升发展动能。

  创新开展系列产业链招商活动,与一批央企、民企达成了资源精深加工、高端装备研发制造、清洁能源开发、产业整合提升等合作协议,涉及项目投资超过1000亿元。投资220亿元的恒力智能化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创造了“贵人服务”的典范。贵州“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逐步完善,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贵州茅台“标识解析试点示范项目(酱香酒行业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贵州航天云网“贵州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监测与防护系统”等10个项目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或试点示范。

  ——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发展活力。

  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全省88个县(市、区)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投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和平台建设,举办“创客中国”贵州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吸引近200个项目参赛,进一步激发了中小企业创新潜力。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15条政策措施,持续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活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六大专项行动落地见效,市场活力提升明显。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累计培训2.23万人次。积极采集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分三批向省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报送新开发岗位1.7万个,超额完成工作任务。

  ——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选人用人正确方向,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及各项制度,不断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折不扣落实巡视、审计整改任务,积极支持省纪委省监委派驻第十三纪检监察组工作。认真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全系统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此外,法治机关建设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工业领域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全年民爆行业未发生安全事故,无线电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离退休干部服务等工作持续加强。

  挺进2021年:部署“九大”重点任务

  2021年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也是全省新型工业化全面加速推进的第一年,全省工业战线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担当、创新作为,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抓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促进集群化发展。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为方向,探索开展产业发展能力评估工作,绘制完善产业链全景图和产业发展现状图,叠图比对,明确主攻方向,挂图作战推进落实。

  抓项目攻坚,增强发展动能,促进规模化发展。启动实施全省工业项目攻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千企改造”工程,按照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推进项目建设。

  抓企业培育,挑起发展大梁,促进梯次化发展。抓牢企业主体,健全梯次化培育体系,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抓平台建设,打造特色园区,促进差异化发展。将各类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提升园区产业群集聚和产业链耦合能力。

  抓创新驱动,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市场化发展。把创新作为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创新体系。

  抓绿色制造,提高生态效益,促进集约化发展。深刻认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形势任务,紧紧围绕大生态战略,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促进绿色增长,走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新路。

  抓政策保障,提升协同能力,促进系统化发展。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强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政策措施的整体布局和服务保障。

  抓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促进持续化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新型工业化大突破的重要抓手,促进稳增长和转动能的“双突破”。

  抓党建引领,强化责任落实,促进规范化发展。充分发挥党建“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坚持不懈加强机关和全系统党的建设,扎实抓好巡视和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各项任务。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全省工业战线将坚决扛起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以新型工业化引领“新四化”的历史重担,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主动作为、苦干实干、锐意创新,奋力推动全省新型工业化实现大突破,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